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第15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
[2013/5/14 17:11:46]
 全文(共5页)

  王陇德:《中国慢病防控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一、慢病流行状况

  国际社会已经非常重视慢病的控制,2011年联合国召开大会呼吁各国领导人重视慢病的预防控制问题,这个大会也特别强调慢病是人类21世纪挑战之一,而且特别强调在发展中国家慢病控制的重要性。

  世界银行也对中国敲响了警钟,认为未来10年中国将是慢病快速增长期,而且特别强调中风对中国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的危害最大。

  研究资料表明,近20年来,我国的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增加。2008年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0%,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占我国总死亡的83%,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病例1000万;目前中国约有2.3亿人患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近300万人,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特别是心脑血管,大家看发展非常快。卒中80年初患者才1万人,到08年200多万了,而国际社会的经验证明这些慢病特别是像心脑血管病,应该说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后会有明确的效果。因此,发达国家的慢病在快速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在迅速上升。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有利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慢性病防控是一项重大的国民健康促进工程,需要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必须建立适应慢性病防控特点的工作体系。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但是,对于目的已成为国民健康重大威胁的慢性病,相关的防控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紧密结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

  二、慢病防控的重点工作

  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先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我们中国因为防治体系的建设是沿用了以往前苏联的体系,所以"防"和"治"分的非常开,这就造成了非常大的弊病,另外必须要有明确的政策和策略,还有一些适宜人才非常缺乏,同时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

  我们以往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体系,但是传染病和慢性病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传染病主要致病因素是病原微生物,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生活习惯与行为,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可以看到慢病流行的特点,生活习惯与行为占了60%,同时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甚至肿瘤,全球认为4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析的结果是在中国60%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

  我们认为宏观策略应该"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教育先行",先把知识教给老百姓。"学科合作、规范防治",多个学科联合起来工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慢病防控效果,单打一是不行的。"高危筛查、目标干预",先得发现高危人群,把高危人群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控制它,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三、工作体系建设现状

  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各自为政,医政管医政,疾控管疾控,社区管社区,互相之间没有很好的协调配合,我们的医疗机构仍然以诊疗为主,而不是以疾病的预防控制为主,预防控制机构里面慢性病的控制力量非常薄弱,虽然有慢病科,但是人数非常少,基础力量也没有这样一些慢病控制的临床技术专长。而慢病控制我认为最主要的技术实施战场是在医疗机构,我们医疗机构开展健康教育,病人听医生的,到那个场合医生说一句话病人是非常重视的,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干预,筛查、干预有很多必须是医疗基础性措施。还要对患者进行管理。所以医疗机构应该是慢病防治技术措施实施的主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慢病防控工作体系尚属空白,我们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我们慢病防治工作网络还处在探索阶段。

  四、工作体系建设设想

  脑卒中防控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社会上来讲牵扯多个部门,特别是群众团体也应该积极参与,像知识的宣传,广电部门就很重要,像工会、妇联在宣传阵地上都能起很大的作用。

  同时我们建设好防控体系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我们的系统怎样构架?构架中各自有什么样的职责?各自之间怎么样协调配合?只有把这些做好了,我们才能做到加合效应,不是1+1=2,而是1+1=3或等于4了。从行政体系上来讲,我们多个行政部门应该互相之间联合,从技术服务体系上讲应该建立基地医院网络及纵向服务体系建设,基地医院内设机构的调整及工作规范、制度改革,因为我们现在任务不同,不像以前仅仅是治疗,要防治结合,比方说我们的门诊,像脑卒中的防治能不能设"中风预防科"?这样的话很多老百姓就知道中风可以预防了,中国人不怕死,而是怕瘫在床上,你要说中风的危险他会很重视。同时我们要建立责任家庭医生制度,我们筛出的高危人群能不能责任家庭医生来管它,这样把高危人群管住,工作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应该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就是我们把很多数据、信息能够收集,这样会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益和效率。

  在卫生系统内部应该建立多方合作、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领导层面从医政、疾控、社服、农村能够互相协调、联合,而以基地医院为中心,建立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体系,各有各的职责,我们将来就在社区管了,需要做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再转到上级医疗机构,治疗结束再转回社区,互相之间要有密切的联系,上下联动的架构。

  五、脑卒中防控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为什么以脑卒中为例?中国人第一死因,而且许许多多的慢病都是它的危险因素,你抓到脑卒中又得抓高血压、血脂、糖尿病的问题,所以它是一个系列的问题。因此陈部长特别强调,我们抓脑卒中的防控就等于牵住了我国慢病防控的牛鼻子,占领了慢病防控的制高点,抓住了慢病防控的牛头,对卒中的防控评价比较高。

  首先我们认为得加强领导,中国话说"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走",所以各地应该建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同时要建立网络,就是基地医院发挥技术中心作用,同时要进行全院培训,特别是临床医务人员的慢病防控工作意识,多学科合作是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和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手段,比方说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以往我们一说到脑卒中就是神经科的事情,胡大一教授前几天在会议上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心脑血管医生应该是脑卒中的前沿工作者,你在心脑血管科查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达到40%多,一般人群的筛查,我们这次80万人群的筛查也就15%左右,所以说学科合作非常重要。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2009年在卫生部的支持下启动了,到2011年卫生部接手成立了工程委员会,当时陈竺部长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我们设立了国家基地医院。我们将会打造200多所基地医院。同时我们制订了卒中防治规范,推广适宜技术,因为我们的技术人员确实太少,像颈动脉狭窄、严重颈动脉狭窄,这在国外是缺血性脑卒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美国每年通过筛查,对于严重狭窄者每年要实施12-15万例手术,所以这些人群由此而引发的卒中危险大幅度减低,但是我们的这种手术的合格医生太少,美国3000多,我们统计2009年我们全国只有符合手术数量标准的医生8人,经过这两年的培训,现在全国已经达到了22个,也仅有22人,所以我们这方面的技术人员还是非常的少,像超声技术也是一样,我们许多省级医院的超声大夫不会看血管,所以这必须得经过很好的培训。

  这是我们的一些培训现场,同时科普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建立了这样的信息平台,我们这次准备发布成立中国卒中数据中心。

  六、体系建设的初步成果

  信息平台现在已经存储了200多万社区和医院筛查的对象信息。

  我们开展了大样本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基本掌握了中国脑卒中流行情况,初步提示了中国脑卒中流行相关危险因素,另外我们也建立了高危人群的前瞻队列。

  这项工作,社区筛查工程是2011年中央财政和卫生部一起设立了这样一个医改专项,2011年中央财政拨款4000万,在6个省市80万40岁以上人群开展卒中高危人群筛查,2012年扩到16个省市,中央财政拨款7200万,完成144万例40岁以上人群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任务,2012年中央财政拨款2690万用于专门人才的培养,今年到明年我们会把这个项目推到全国,全国各省市基本都可以覆盖了。

  这是各省市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同时我们每个基地医院要求门诊和住院每年要筛查3000到5000例的卒中高危人群,把所有的信息都能够上报到平台上。

  2012年我们完成了2011年的项目,筛查了86万人,根据初步分析的情况,这86万人的代表性从人口结构分布与"六普"人口结构分布金字塔比较、与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的比较、与80年代做的全军卒中发病率研究相比较,代表性都很好。发病率也是基本上代表中国的平均水平,是比较好的样本。这次筛查,筛查了86万人,其中筛查出高危人群14.54%。

  我们通过这次筛查,测算中国脑卒中的患病率,标化患病率按年龄、性别、城乡标化,全国标化患病率1.82%,这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一次得到中国脑卒中的标化患病率,由此估算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036万患过脑卒中,而不是一直在说的脑卒中现患人数700万。

  社区人群城镇和乡村相比,男性都比女性高,另外农村的脑卒中患病率无论男性、女性都比城市要高,这是中国近期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农村一个病人患了脑卒中比城市危害更大,因为农村群众的经济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关于脑卒中和受教育的关系,呈负相关。小学以下卒中的患病率最高,接着是初中、中专、高中、大专以上最低,所以卒中的发生和生活习惯与行为关系非常密切,和教育水平是完全的负相关,说明知识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2011年的脑卒中发病率, 40岁以上缺血性卒中标化发病率:230/100000,这个比例比以前有了非常明显的上升。

  年轻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我们这次这个样本筛查出了16862位卒中患者,2010年基地医院40家注册上报了23272的卒中病例,2012年现在的122家基地医院上报的卒中病例,大家可以看到65岁以下人群基本占50%,年轻化趋势影响非常明显,对劳动力人群影响非常大。

  关于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情况,结果显示:不论男女,高血压都位列脑卒中患者办法危险因素首位。在三个样本中,吸烟分别位于男性伴发危险因素的第2、3位。去除"吸烟"后,高密度脂蛋白偏低、同型半胱氨酸偏高、糖尿病分列伴发危险因素的第2、3、4位。将危险因素血脂四项单独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甘油三酯偏高、低密度脂蛋白偏高、胆固醇偏高。

  基地医院三年上报数据比较,大家可以看到我们2010年的时候CEA手术只做了247例,到2012年我们已经做到1310例,医院数也有明显的增加,以前能开展的只有17家医院,到去年我们有67家医院开展了CEA手术。

  CAS数量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颈动脉支架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颈动脉支架能开展的医院也有增长。

  我们看到筛出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的高危人群,这是行CEA手术、CAS手术的具体人数,这些人本来应该尽快干预的,无论是手术干预,还是支架干预的,必须得尽快干预,我们2010年干预的比例只有10%,这两年逐渐上升到20%,还有80%应该干预的人还没有干预,所以这是我们现在还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尽快的培养人才。

  我们看经济效益,CEA产生的经济效益。如果说2012年与2010年相比,那么我们一年之内给国家和患者节省2764万元,如果我们和美国一样9:1的话,那我们将来会大大的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原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开展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大国民健康干预工程。"十二五"期间将会进一步完善网络建设,工作体系建设,基地医院数量会发展至300家左右,2013年项目将会覆盖所有的省市,同时我们会把百万高危人群的前瞻队列建立起来,我们也希望脑卒中防控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能为其它重点慢病的预防控制和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下一页] [1] [2] [3] [4] [5]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