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2012 ACCF动脉超声与生理学检查的应用共识摘要
[2012/9/20 13:41:42]
 全文(共2页)

  李海茹 陈双 杜国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颅外段脑血管和颈动脉超声
  【I类指征】
  1.新发生的大脑半球神经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例如:一侧的运动和感觉障碍,语言障碍或者是一过性的黑蒙)。
  2.短暂性脑缺血和中风的评估。
  3.视网膜检查见到Hollenhorst斑块。
  4.上肢活动时有眩晕或视力下降。
  5.有症状患者疑有椎基底动脉狭窄症状者(如眩晕、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及发音困难)。
  6.疑有颈动脉夹层者。
  7.搏动性的颈部包块。
  8.颈部血管杂音。
  9.以前未进行颈动脉评估者,没有颈部血管杂音。
  10.其他血管床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外周动脉疾病(PAD)、冠状动脉疾病及腹主动脉瘤)。
  【II类指标】
  1. 最初的心血管检查后有不明原因的晕厥。
  2. 没有颈部杂音,颈部放射线接触史≥10年的无症状者,但伴有颈动脉狭窄合并症或危险因素的患者。
  3.已知的肾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的无症状但却伴有颈动脉狭窄合并症或危险因素的患者。
  4.计划进行冠状动脉旁路手术者的术前检查。
  5.其他血管床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下肢PAD、冠状动脉疾病及腹主动脉瘤),或颈部接触放射线≥10年,计划做瓣膜修复/置换手术的术前检查。
  6.有或无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计划做瓣膜修复/置换手术的术前检查。
  【III类指标】
  1.以前检查正常(没有斑块、没有狭窄)。
  2.颈内动脉有较小斑块,未造成中度以上狭窄者。
  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超声
  【I类指标】
  1.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包括恶性、难治性高血压以及长期血压控制不理想者)。
  2.无法解释的双肾大小差异(长轴测量两肾长>1.5 cm)。
  3.不明原因的氮质血症(例如,无法解释的肌酐升高)。
  4.应用ACE/ARB后肌酐升高(>50%基础值或者高于正常水平)。
  5.主动脉夹层所致的急性肾衰竭。
  6.上腹部杂音。
  7.难治性心力衰竭。
  8.一过性肺水肿。
  9.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餐后痛或体重下降,以前进行过胃肠功能评分的肠系膜狭窄患者。
  10.以前影像检查显示肾动脉狭窄但无症状者,要确定血流动力学特点。
  11.肾动脉或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后的基础监测及出现新症状者的检查。
  12.肾动脉或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者每12个月监测一次。
  【II类指标】
  1.CT或超声发现的无法解释的双肾大小差异。
  2.餐后痛或不适感,还未进行胃肠检查。
  3.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
  4.腹部或上腹部杂音。
  5.已知肾动脉狭窄的监测。
  【III类指标】
  1.其他血管床的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控制良好的高血压及无症状性肾动脉狭窄患者的筛查。
  2.无检查适应症的急性腹痛的评估,白细胞增多,“拇指纹”,积气或血液浓缩和酸中毒伴或不伴肌酐、碱性磷酸酶或肌酸磷酸激酶升高。
  3.慢性便秘或腹泻,还未进行胃肠功能评估。
  腹主动脉和髂动脉超声
  【I类指标】
  1.下肢跛行。
  2.动脉瘤性的腹主动脉或腘动脉搏动。
  3.搏动性腹部肿块。
  4.腹主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5.腹部动脉或股动脉杂音。
  6.下肢粥样硬化栓子的存在,包括缺血性足趾。
  7.异常的生理学试验预示着髂动脉阻塞性疾病。
  8.异常的腹部X线提示有动脉瘤者。
  9.有下肢动脉瘤存在的证据。
  10.胸主动脉瘤的存在。
  11.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年龄>60岁的筛查。
  12.年龄>65岁,现在或既往是吸烟者的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患者。
  13.已知的腹主动脉瘤的监测。


  【II类指标】
  1.新发生的腹痛或背痛。
  2.勃起功能障碍。
  3.年龄≥65岁,没有吸烟史的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的筛查。
  4.已知的腹主动脉瘤的监测。
  【III类指标】
  1.非特异性下肢不适。
  2.不明原因的发热。
  3.下肢水肿。
  4.高血压。
  5.年龄<65岁,没有吸烟史的无症状性腹主动脉瘤。
  下肢动脉疾病
  【I类指标】
  1.下肢跛行。
  2.休息时下肢/足/趾痛。
  3.足或趾溃疡或坏疽。
  4.无可触及的搏动的下肢/足感染。
  5.可疑急性下肢缺血者(如凉伴有皮肤苍白的下肢痛,搏动减弱,感觉异常)。
  6.下肢粥样硬化栓子的存在。
  7.已知的下肢PAD,出现新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
  【II类指标】
  1.轻度或中度病变[踝/臂指数(ABI)>0.4],第一年内9~12个月时监测一次,基础检查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者,一年后每24个月或更长时间监测一次。
  2.严重病变(ABI<0.4),6~8个月、9~12个月 时监测一次。基础检查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者,一年后每6个月、12个月监测一次。
  3.血管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后,基础检查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第一年内6~8个月、9~12个月或更长时间时监测一次。基础检查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者,一年后每24个月或更长时间监测一次。
  4.静脉旁路手术后,基础检查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第一年内3~5个月、9~12个月时监测一次。基础检查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者,一年后每6个月、24个月或更长时间监测一次。
  5.假肢搭桥术后,基础检查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第一年内3~5个月、9~12个月时监测一次。基础检查后无症状或症状稳定者,一年后每24个月或更长时间监测一次。
  6.年龄<50岁,有糖尿病者,有合并症但无症状的下肢粥样硬化性疾病,单独应用ABI的下肢动脉检查。
  7.股动脉再通后腹股沟有瘀斑者,单独应用超声进行下肢动脉检查。
  【III类指标】
  1.夜间腿痛性痉挛,动脉搏动正常。
  2.足背或足趾缺乏毛发,动脉搏动正常。
  3.下肢水肿,动脉搏动正常。
  4.伴有外周神经症状的糖尿病,动脉搏动正常。
  上肢动脉疾病
  【I类指标】
  1.上臂或手的“跛行”。
  2.手指变色或溃疡。
  3.单侧手臂皮肤发凉、疼痛。
  4.怀疑有体位性动脉阻塞者(如胸廓出口综合症)。
  5.怀疑有血管损伤的上肢外伤。
  6.冠状动脉搭桥术前桡动脉评估。
  【II类指标】
  1. 雷诺现象。
  2. 双侧手臂动脉搏动差异或双上肢血压差异>20 mm Hg。
  3. 锁骨周围血管杂音。
  总结与展望
  无创性血管实验室检查在外周血管疾病的评估和监测中有重要的价值。今后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开胸心脏手术前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效益和成本效益;②应用颈动脉超声来对伴有其他血管床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无症状患者和具有多种危险因子患者进行评估;③未治疗的颈内动脉狭窄超声监测的最合适频率;④用超声监测腹主动脉瘤的最合适频率;⑤用超声检查和生理学试验监测下肢动脉旁路手术和血管内血运重建术后的最佳频率;⑥超声检查与其他检查模式相比进行腹主动脉内膜支架术的相对有效性。


[下一页] [1] [2]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