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TISC2013]开启学术交流之门 放飞脑血管病防治的所有希望
[2013/7/3 16:42:23]
 全文(共2页)

  每年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来自大江南北、海内外的脑血管病专家学者医师共同相约北京,相约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在这个学术交流的大舞台上,展现着脑血管病防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此地此刻,一些特别的脑血管病领域信息在不同的舞台上发布,最大的喜讯莫过于CHANCE研究在国际上的发表,该研究证实了预防轻型卒中早期复发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高度评价,该项研究成果的应用,将大幅减少脑血管病患者的复发和致残、致死率。研究已在线发表于2013年6月26日的《新英格兰杂志》上。

  除专题论坛展示着各个精彩内容之外,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徐安定教授主持的天坛会新闻发布会直播间,也在播报着重要讯息。

  1.循证医学的发展、专家智慧的结晶——《2013他汀类药物用于缺血性卒中/TIA专家共识》即将出台

  徐安定教授和北京天坛医院王春雪教授共同介绍了这部分内容。该共识产生的背景:伴随他汀类临床研究的不断公布,国外针对血脂管理的相关指南相继出台或更新,如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首次联手发布了欧洲首部《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2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血脂异常管理和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指南》,2013年ASA《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更新等。而我国临床服用他汀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同时伴随时间的延长,他汀服用的依从性大幅下降,因此国内专家基于国外指南及最新研究证据,经过多次讨论,出台了该共识,以规范我国他汀的临床使用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地发挥他汀在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伴随他汀循证医学的发展,神经科医生对他汀的认识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早期的“一级预防”时期      SPARCL研究的发表,进入“二级预防”时期      近期超早期研究,又进入“急性期”时期。因此相比旧版,新版共识具有更全面、更前沿、更实惠(非宏观性,更贴近临床实践)的特点。新版共识分五大部分:(1)流行病学;(2)一级预防:明确指出服用他汀的适应症人群,及哪些高危人群需大剂量服用及标准剂量服用;(3)急性期:新增内容,是基于近期研究证明卒中后超早期使用他汀,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4)二级预防:对于极高危人群降脂目标有更新,从以前比较保守的4020(即LDL-C降至2.07mmol/L以下,或使其降幅>40%)更改为5018(即LDL-C降至1.8mmol/L以下,或使其降幅>50%),跟国际同步;(5)安全性:安全性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他汀相对于肝脏相对安全,一般引起一过性肝酶升高,停药或减量即可恢复,不影响治疗效果,定期监测即可。现美国FDA取消了对他汀定期监测肝酶的说明。肌肉损伤,注意患者的现病史、同服药物等。出血方面,尤其对于既往脑出血病史、高龄、男性、严重血压控制不良患者,注意平衡获益和出血风险,谨慎使用他汀。该共识将于八九月份发表于《中国卒中杂志》。

  2.《Stroke》杂志主编Marc fisher教授谈《stroke》杂志中文版

  为了提升中国研究者的投稿数量及质量,并促进《Stroke》杂志中文版在中国的推广发行,杂志主编Marc fisher教授特邀来天坛会与大家分享最宝贵的投稿经验。

  《Stroke》杂志是AHA/ASH学会官方杂志之一,2012年影响因子为6.1,位于神经科杂志第2名。与《Hypertension》杂志偏向基础研究不同,《stroke》杂志更关注大型临床研究报道。杂志每年收到约3000篇投稿,但录取率仅20%左右,2012年录取率仅17.4%。2012年,中国投稿数量占到全球第二名,仅次于美国,但接受率仅5-6%左右,原因除了语言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缺乏创新性,其次是研究方法设计不佳等因素。

  《Stroke》中文版于2010年开始创办,曾试运营每年3-4期,今年底开始推行新的合作方式,每年出版6期,并加大发行量。中文版是选取英文版优秀文章翻成中文形式,尚不能投稿。很多专家表示是否可创办成《Stroke》子期刊,并争取收录为核心期刊甚至被SCI收录。针对此问题,中美双方正在商榷中,或许未来可以看到子期刊形式成功发行。

  3.全球顶级专家相聚天坛会:共话急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介入中心主任缪中荣教授介绍了此次天坛会急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话题。

  近年来,各种新兴器械治疗明显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为扩大治疗时窗、提高治疗效果带来了新希望。但低选择性治疗方式的循证之路坎坷不断,近期数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不管有无MR缺血半暗带指导,血管内再通治疗并不优于静脉溶栓。近期的研究也显示,血管再通的提高并不能保证好的临床效果,即使有更好开通率的静脉溶栓药或者血管内开通技术,问题还在于无效再灌注,克服无效再灌注的钥匙在于缩短时间延误。那么急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是否有效,或是否成为将来急性卒中治疗的大趋势,是这次大会讨论的重点。

  为此,此次天坛会专门举办了国际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高峰论坛,邀请了国际着名专家IMS III研究的PI美国Joseph Broderick教授,STAR 和 PRIME SWIFT 研究的PI瑞典Vitor Mendes Pereira教授、加拿大MayankGoyal教授等介绍目前国际急性卒中临床研究进展及将来的研究方向。国内该领域专家也针对即将开展和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与这些国际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并探讨进一步的合作。

  4.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最新随机对照研究:CAS Vs. CEA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简称CEA)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简称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两大治疗手段,究竟哪种方法更胜一筹,是当今医学界的焦点话题之一。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刘亚杰教授介绍了2013年5月在欧洲卒中大会中发表的两个最新劲动脉支架长期随访研究,ICSS研究和EV-3S研究,这两个研究均证实,CAS与CEA治疗颈动脉狭窄,长期预防卒中再发同样有效。

  ICSS平均随访4年,最长10年,EV-3S 平均随访7年,最长12年。ICSS与EV-3S研究结果均显示,无论CAS还是CEA,远期再狭窄率都很低,能够持久有效地维持目标血管结构;EV-3S结果显示CAS在卒中再发率、mRS及死亡率方面与CEA无差异,长期临床预后无差异。这些结果均说明微创治疗预防卒中再发是有意义的,为颈动脉支架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CREST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也值得期待。

  5.2013年12月“中国神经病学论坛”相约上海

  不同于天坛会,中国神经病学论坛不仅包括脑血管病,更涵盖广泛的神经科各种疾病。作为大会主席,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樊东升教授和上海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分别介绍了大会的相关情况。2013中国神经病学论坛将于2013年11月9日~10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召开,大会宗旨是推进神经病学疾病的临床实践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详细解读某些诊疗规范,更实际地指导临床一线医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神经病学年会则更侧重于神经病学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2013年中国神经病学论坛设置如下:癫痫论坛、神经重症监护论坛、神经免疫性疾病论坛、神经影像论坛、神经心理与睡眠障碍论坛、神经退行性病论坛、神经康复论坛、脑血管病论坛、神经肌肉疾病论坛、中西医结合论坛、头痛与神经痛论坛,新增了缺血性卒中介入诊治的规范论坛、神经转化医学论坛、特殊临床病例论坛。新增的神经转化医学论坛将探讨如何促使当前一些突出的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特殊临床病例论坛将讨论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疑难病例等;同时计划将增加某些专题论坛的技术操作规范,如神经肌肉疾病、神经血管筛查、神经介入操作规范等。


[下一页] [1] [2]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