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重构的逆转是否是CRT治疗有效的替代指标
一些观察性研究试图将短期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超声指标的好转与长期死亡率的改善联系起来,但这些结果都不确定并且相互矛盾。其中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是包括了286例患者平均随访22个月评价LVESV的改变与死亡率改变的相关性。根据LVESV将患者分为LVESV明显改善组(LVESV降低≥30%)、改善组(LVESV降低在15%~29%)、无改善组(LVESV降低0~14%)和LVESV增加组。发现LVESV降低的越多,长期住院率越低。但是研究者并没有得出LVESV的改变是死亡率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一结论,这是因为LVESV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心功能状态、是否是缺血性心脏病、QRS波时限、是否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运动不协调的严重程度等。这些基本的因素导致了LVESV的不确定性,使其不能单独作为判断死亡率的因素。入选813例患者的CARE-HF研究也说明了短期内LVEF的改善和LVESV的降低并不能预测死亡率的改善。在缺血性心脏者中这种改变更不明显。最近公布的MADIT-CRT研究是唯一证实左室重构的改善与临床预后改善(包括死亡率的降低和因心衰再住院率的降低)相关的前瞻性研究,但该研究入选的患者病情相对轻且未使用广泛采用的左室机械收缩不同步指标作为入选标准,这就限制了其结论应用于标准的CRT人群。
相关超声同步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两篇综述细致地阐明了各个超声不同步指标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大部分研究将对CRT有反应者定义为在随访3-6个月时LVESV降低≥15%。仅有四项研究将NYHA心功能评分的降低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此外这些研究因为是单中心的,所以即使是同一指标但入选的标准也不一样,例如采用斑点示踪即使其达峰的标准差从55.3~76ms不等,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16节段心肌收缩不同步性指数6.4%~10%,此外在有经验的超声中心获得的这些结论可重复性较差,有些结果是前后矛盾的。其他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小(50~70例),试验设计不满意(多是回顾性的且非盲法设计)。最后均未标出95%可信区间[1] [2] 3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