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观点:心室收缩性同步状态的评价极具临床价值
已知心衰患者主要表现三种形式的收缩同步化不良:即房室之间传导的同步化不良、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化不良以及左室内的收缩同步化不良。只有心室间以及左室内的收缩同步化不良与CRT反应及长期预后有关。
有关心室间收缩同步化不良的研究较少,代表性研究有CARE-HF研究,该研究指出对于QRS波时限在120~149 ms的患者中,还需加上下列三项超声指标中的两项:主动脉射血前时间≥140 ms、心室间收缩时间延迟≥40 ms或左室后侧壁激动时间最延迟来代表心室间收缩的不同步。研究结果显示,只有心室间机械收缩时间≥40 ms可以预测CRT的治疗效果。
左室机械收缩同步不良的超声评价
超声预测对CRT的反应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左室内机械收缩同步不良上。M型超声最早被用来测量左室内机械收缩的不同步。在小样本量研究中,间隔至后壁收缩延迟≥130 ms可以预测对CRT治疗有效(图1),但在大样本量研究中该指标受到质疑。例如在缺血性心衰患者中,室间隔或左室后壁无运动,则该指标无法运用。随后开发的TDI技术可以评估心肌的运动速度,故可以测量心肌不同部位心肌收缩的达峰时间。不同室壁间心肌的达峰时间超过65 ms代表心肌内运动的不协调,其预测CRT治疗的反应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92%。此外,左室12个部位收缩达峰的标准差≥31.4 ms也代表了左室收缩的不协调,从而提示有可能对CRT治疗有效(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83%)。
与TDI速度成像不同,TDI应变力及应变力成像可以区别心肌的主动收缩还是被动位移(主要由疤痕组织构成)。对于有过心肌梗死的缺血性心衰患者心肌变应力显像可以评价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然而左室长轴的变应力显像却不能提供对CRT效果的判断。该指标的获得与超声波成像的角度有关且需要专业的训练才能获得可靠的指标。
新的二维超声技术是二维斑点示踪超声成像技术,其不受探查角度的限制可以多角度地分析心肌的变形程度。一些研究已阐述了该技术在CRT疗效判断中的作用。在一项包括161例患者的研究中前间隔至后壁的运动时间≥130 ms提示对CRT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和80%。此外,该技术还提供了对左室运动同步性的新指标,即长轴变应力延迟指数≥25%预测CRT治疗3个月反应程度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3%(图2)。
三维超声可以在全心室内同时评估任何部位的收缩一致性并提供达峰时间的离散度。晚近,3D斑点示踪技术用于在左室腔内评估心肌的变形性以评估左室收缩的不同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衰患者显示了在相对室壁运动延迟时间增大(316±112 ms与59±12 ms,P<0.001),收缩时间的离散度加大(124±48与28±11 ms, P<0.001)(图3)。在对11例心衰患者进行的亚组分析中,3D斑点示踪技术显示CRT治疗后左室收缩同步性明显改善(图4)。该研究显示左室收缩不同步最常见部位在后壁中部(26%)、后壁基底部(22%)、侧壁中部(20%)以及侧壁基底部(17%)。
[下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