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黄晶 朱悫教授
该研究建立在仅仅降低血浆LDL-C水平并不能完全阻止CHD发生发展的客观现象基础上,发现独立于血浆LDL-C水平以外的几项参数(包括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C],TG、TC/HDL-C)水平的升高将增加CHD风险,并由此建议在以后的临床试验中将这几项参数纳入评价CHD风险的综合指标及降脂治疗的靶目标。从4S到JUPITER,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奠定了LDL-C作为降脂治疗首要目标的战略地位,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存在低水平LDL-C人群仍然患有CHD甚至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现象,对于此类人群,传统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准确评估风险及预后,此研究对低LDC-C的健康群体进行长时间随访后发现non-HDL-C、TG、TC/HDL-C水平的升高将增加CHD患病风险,为今后制定新的CHD风险评估量表奠定了基础,将推动医学界对低LDL-C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深入研究。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导管依赖性肺循环型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术后肺动脉发育 动脉导管支架对比外科分流
Pulmonary Artery Growth After Pallia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ith Duct-Dependent Pulmonary Circulation Arterial Duct Stenting Versus Surgical Shunt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动脉导管依赖性肺循环型先天性心脏病(CHD-DPC)新生儿患者在动脉导管(AD)支架置入术与Blalock-Taussig改良分流术(MBTS)后的肺动脉(PA)发育情况。
背景:对于CHD-DPC的治疗,动脉导管支架术日益被视为替代外科分流手术的可靠选择。支架导管可能较手术重建导管更适于PA的解剖,从而促进PA更为均衡地发育。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27例CHD-DPC患儿,分别在本院行AD支架术(n = 13, I组) 或MBTS术 (n = 14, II组)。通过血管造影,应用Nakata、McGoon指数以及个体PA z-评分等指标评价PA的发育状况。PA生长的均衡性则通过右-左PA管径比来评价。
结果:10 ± 5月后,两组的Nakata指数 (I组从136 ± 72 mm/m2 增加到294 ± 99 mm/m2, P < 0.0001; II组从151 ± 74 mm/m2 增加到295 ± 177 mm/m2, P < 0.003) 和McGoon指数(I组从1.5 ± 0.3 增加到2.1 ± 0.3, P < 0.0001; II组从1.6 ± 0.3增加到2.0 ± 0.5, P < 0.01)均显著增加。然而,分流手术组的左-右PA管径比值较AD支架组恶化(I组0.9 ± 0.1 vs. II组1.6 ± 0.9,P< 0.01),因分流处对侧的PA更易生长。
结论:经皮AD支架术与MBTS术均可有效促进CHD-DPC患者PA整体发育。此外,经皮AD支架术能保证术后肺动脉血流的均匀分布,因而较MBTS能促进肺血管更均衡地发育。
扩张性心肌病女性患者的妊娠结局
Pregnancy Outcomes in Women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目的:本届研究评价了扩张性心肌病(DCM)女性患者妊娠期间的不良结局,以及与未妊娠DCM女性患者相比其心血管结局的差异。
背景:DCM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存在并发症风险,但有关此特殊人群临床结局的研究很少。
方法:本研究为一项有关心脏病女性患者临床结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亚研究。研究评价了DCM女性患者的心脏病学、产科学及其胎儿的临床结局,并与年龄、左室收缩功能匹配的未妊娠DCM女性患者(n = 18) 的心脏病学结局进行比较,采用配对生存分析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研究共纳入了32例DCM女性、36次妊娠。妊娠期间39% (14/36) 的孕妇发生至少一件母体心脏病事件。多因素分析发现,中-重度LV功能不全和/或NYHA分级III~IV级(P = 0.003)是妊娠期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中-重度LV功能不全的亚组人群,妊娠患者的16个月无事件生存率低于未妊娠患者(28 ± 11% vs. 83 ± 10%, P = 0.02)。在同时具有产科和心脏病学危险因素的女性患者,其新生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高(43%)。
结论:DCM女性妊娠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高,但可通过孕前检查鉴别出最高危的患者。妊娠似乎对DCM女性患者的临床情况存在短期负面影响。
应用行为和身体测量因素改善总体血管风险预测 I
mproving Global 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With Behavioral and Anthropometric Factors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行为和身体测量因素改善总体血管风险预测。
背景:很少有在多民族个体中设计心血管风险模型来预测心肌梗死、卒中或血管性死亡的总体血管风险,且现行计划中并没有完全包括行为危险因素。
方法:本研究为NOMAS(Northern Manhattan Study)(平均年龄69岁,女性63.2%,西班牙裔52.7%,非裔美国人24.9%,白人19.9%)研究中随机产生、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737例无卒中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个体,每年随访1次,随访年限中位数为9年。卒中、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总体血管风险积分(GVRS)通过给基于似然比标准的传统Framingham心血管变量加入新的变量而得出。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校准和影响受试者重新分类来评估模型功用。
结果:添加到传统Framingham数据中的变量包括:腰围,酒精摄入量和体力活动量。所有入选者均连续测量血压和空腹血糖而不仅限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10年无事件率GVRS的第一次四位分数为0.95,第二次四位分数为0.89,第三次四位分数为0.79,第四次四位分数为0.56。与限制于传统变量的模型相比,添加了行为因素的模型提高了10年事件发生率的预测水平。
结论:联合传统的、行为的和人体测量因素在内的GVRS应用连续的生理参数变量,适用于非白人中,且可以改善初级预防策略。
溶解型ST2对慢性心衰和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作用
Soluble ST2 for Predicting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目的: 研究测定白介素-1受体家族成员之一的溶解型ST2(sST2)水平,能否鉴别具有发生心源性猝死(SCD)危险的心力衰竭 (HF)患者。
背景:对轻到中度慢性HF患者SCD的预测仍面临巨大挑战。研究发现sST2浓度在发生急性HF时增高并与患者长期结局的恶化相关,但sST2是否为SCD的预后指标目前仍不清楚。
方法:MUSIC (MUerte Subita en Insuficiencia Cardiaca) 是一项历时3年的多中心门诊HF患者(NYHA分级II~III级,左室射血分数 45%)注册研究。对来自MUSIC的36例SCD患者和6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均匹配)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时收集受试者的人口学统计学、临床、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生化学等数据。
结果:死亡患者的sST2浓度较对照组高(0.23 ng/ml [四分位区间0.16~0.43 ng/ml] vs. 0.12 ng/ml [四分位区间0.06~0.23 ng/ml], P = 0.001),且能预测SCD (+0.1 ng/ml, OR 1.39; 95%CI: 1.09~1.78,P= 0.006)。对于生物标志物联合指标,sST2或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浓度均不高于源自受试者工作特征的切点值(分别为0.15 ng/ml 和2000 ng/l)的患者SCD发生率仅为4%,任一指标高于切点值的患者SCD发生率为34%,两者均高于切点值的患者SCD的发生率为71%(P < 0.001)。这种联合指标增加了多元回归模型的预测价值(P < 0.001)。
结论:sST2浓度的升高对慢性HF患者发生SCD有预测作用,并对NT-proBNP水平提供补充信息。两种生物标志物联合应用可能会影响临床决策。
N-末端B型脑钠肽原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治疗 来自BATTLESCARRED试验(NT-proBNP辅助治疗减少心血管患者再住院和死亡)的结果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Guided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Results From the BATTLESCARRED (NT-proBNP-Assisted Treatment To Lessen Serial Cardiac Readmissions and Death) Trial
目的:本研究比较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指导治疗、加强治疗和常规治疗(UC)对慢性症状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结局的影响。
背景:初步试验结果提示,通过血浆B型利钠肽系列水平指导调整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结局,但此概念并未被广泛接受。有鉴于此,我们设计了此长期研究,比较NT-proBNP指导治疗、加强治疗和 UC对于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法:研究纳入了来自同一家医院的364例心衰患者, 按照1:1:1 (按年龄分层)随机分配至NT-proBNP水平指导治疗组、加强治疗组或UC组。按照各组方案治疗2年,随访3年。
结果:激素水平指导治疗组和临床指导治疗组的1年死亡率(9.1%)均低于UC组(18.9%,P = 0.03)。在年龄 75岁的患者群,激素水平指导治疗组的3年死亡率(15.5%) 低于临床指导组 (30.9%,P = 0.048) 或 UC组 (31.3%,P = 0.021)。
结论:与UC组相比,加强治疗组心衰患者的1年死亡率得到了改善。而与临床指导组和UC组相比,激素水平指导治疗组选择性地改善了 75岁患者的长期死亡率。
[下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