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关注对比剂渗透压,合理选用对比剂
[2010/10/29 10:41:07]
 全文(共1页)

    对比剂肾病(CIN), 一种并不年轻的“新”疾病,早在60年前就已经被认识到,但并未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和介入诊断治疗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医生、放射技师、护士、甚至是患者,都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并意识到了CIN的重要性。CIN是指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血管内途径应用对比剂后3天内肾功能与应用对比剂前相比明显降低。虽然在普通人群中,CIN发病率不到1%;但在某些高危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50%,比如慢性肾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此,CIN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放射学、介入学以及肾脏病学都非常关注的研究方向。
    虽然CIN不是一种刚刚被发现的疾病,但是其确切发病机理还没有被真正掌握。通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目前所了解的可能发病原因主要集中在肾髓质缺血性损伤和对比剂对肾小管上皮的直接毒性作用。这两方面的问题与对比剂的渗透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等渗对比剂与低渗对比剂之间的比较成为CIN的研究热点。
    就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Journal of Nephrology》发表了一篇关于CIN的系统性回顾: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and its Prevention: What do We Really Know from Evidence-based Findings? (J Nephrol. 2009;22: 333-351) 文章的三位作者是分别来自爱尔兰、法国和美国的肾病科医生。该文对已发表文献中的现有数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包括近年来(2000~2008)关于CIN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涵盖不同对比剂和/或不同预防措施的比较。同时对如何从试验设计的方法学上来解读不同的结果都有所阐述。作者认为在将来设计比较对比剂肾脏毒性或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预防措施的CIN临床试验当中,都必须包括以下相关的重要因素。
    首先,确定CIN的定义和标准。只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才能得到正确的比较数据。
    其次,要招募CIN的高危患者,这样才更有可能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第三,就是要固定时间点来测量血清肌酐值,相对于随意时间点测量所提供的数据更为精确。比如CARE研究采取了长间隔单次取样的设计,根据注射对比剂后2~5天(45~120小时)的长间隔后采集的单份血清肌酐标本进行比较。在45~71小时的时间段内碘帕醇组CIN的发生率低于碘克沙醇组(2.9% vs.7.4%);然而,在>71小时的时间段碘克沙醇组的CIN发生率低于碘帕醇组(3.4% vs.14.8%)。对于这些矛盾作者没有给出解释,可能是由于该方案的给药后取样技术的问题,给药后取样是随机测定的。
   就目前所发表的有关等渗与低渗对比剂肾脏损伤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中,大多数结果支持等渗对比剂对于高危患者来说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这些数据表明渗透压对于肾脏的重要性。然而,有学者提出了相反意见,认为对比剂的粘质度对肾脏的影响更为重要。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支持,研究数据只限于动物实验,这与人类试验相去甚远。因此,只要还没有出现具有说服力的临床试验证明粘质度对CIN的病理学影响,我们就不认为这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另一方面,将对比剂加热到体温后使用,可能会平息有关粘质度的争议。因为有研究显示,与室温相比,体温环境下的粘质度可降至50%左右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8;71:78-83) 。从室温环境变为37℃体温环境后,等渗对比剂与低渗对比剂的粘质度差异就大大缩小。因此,只要推荐将对比剂保存于恒温箱中,或通过有加热功能的高压注射器来使用,粘质度就不再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