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的控制尚待探索
[2008/8/11 17:50:00]
 全文(共1页)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已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治疗高血压有益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是,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如何管理血压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截至目前,尚不清楚到底应把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在何种水平。脑卒中非常复杂,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控制可能是不同的。目前的治疗指南对血压水平的要求较高,一般是收缩压180 mm Hg,甚至到220 mm Hg才需要进行降压治疗。但一些小规模的试验显示,降低血压很有可能可以带来某种程度的获益。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降压治疗临床试验。预试验的结果已经发表在2008年第5期的《柳叶刀神经学》杂志(Lancet Neurology)上。试验证明收缩压在140 mm Hg以上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降低10 mm Hg可以防止血肿扩大,可能对患者的预后有益。但预试验只随机入选了404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样本量还不足以证明降压治疗是否可以减少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2008年下半年我们将在亚洲、欧洲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开始主试验,拟入选2800例收缩压在140 mm Hg以上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加研究。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最近完成了PRoFESS研究。该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替米沙坦组在试验开始后的最初6个月内的再发脑卒中的风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但在6个月后替米沙坦组再发脑卒中的风险显著下降。总体而言,PRoFESS研究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明确的结果,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于血压在140/90 mm Hg以上的患者。对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旦病情基本稳定,3天~1周时间内应该进行颈外、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的筛查,如有条件,可进行CT造影检查了解颅内血管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斑块形成情况,以便于管理患者的血压情况。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