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ACC现场丨专访高静教授:心血管领域进展诸多,生物标志物研究大有可为
[2023/3/9 14:15:22]
 全文(共1页)

编者按: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23)年会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正在如火如荼的召开,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年度盛会,有涉及10个细分领域的前沿内容发布,并且有百余项研究来自中国学者。天津市胸科医院高静教授团队有两项关于肠道菌群、生物标志物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研究进行了现场交流,《国际循环》特邀高教授进行现场采访,为我们分享见解,梳理研究脉络,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01、本届ACC发布了许多冠脉疾病和心梗领域的热点研究,能否分享一下您所关注的研究?

高静教授:非常高兴疫情后能线下参加2023年ACC&WCC大会,学习世界各地心脏病学领域最新改变临床实践的突破性研究。

最新揭晓临床试验(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LBCT):5个专场将带来23项重磅研究的结果报道,内容丰富,并将展示最热门全球研究的最新结局。

 

血脂异常领域

CLEAR Outcomes研究结果显示,在高心血管风险且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Bempedoic Acid的降脂治疗引起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为该人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心脏瓣膜疾病

COAPT研究5年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技术(Mitraclip)在治疗功能型二尖瓣反流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独特优势。此外,Evolut Low Risk作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领域的重要研究,公布的3年随访结果显示,接受TAVR治疗的低手术风险患者在3年后的死亡和致残性卒中的人数仍较少,但较之接受传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的患者数无明显降低。

急性心肌梗死(AMI)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样化,逐渐在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治和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本次ACC年会上,公布了一项利用人工智能的腕戴式肌钙蛋白I浓度传感器研究,其可快速诊断AMI。这一技术的推广,或将有利于实现AMI的“早发现、早治疗”,挽救更多生命。

 

特色临床试验(Featured Clinical Research,FCR)预计将成为为期三天的会议亮点之一,三个专场中有15项研究进展发布,其中一项中国的TARGET研究评估了计算机断层扫描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 (CT-FFR) 指导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管理,结果表明现场部署基于机器学习的CT-FFR诊疗策略将显著减少90天内有创冠脉造影发现非阻塞性冠脉疾病或不需要干预的患者比例,并可能降低医疗成本。

在壁报交流环节,展示了103项中国学者的研究,其中AMI领域也是热点,共发布10余项研究:

 

多模态成像技术领域

《冠状动脉造影衍生的微循环阻力指数和STEMI后梗死病理演变》(1125-001)研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聂绍平教授团队调查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3个月随访期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后测量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与梗死病理范围及演变密切相关,并且IMR>40U时,提示广泛的微血管损伤、梗死面积的消退较少,随访时铁沉积增多。

在另一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卜军教授团队的《通过特征跟踪心脏磁共振成像测量的峰值舒张早期应变率预测STEMI患者的不良心血管结局》(1125-002)研究中,对一项注册研究(NCT03768453)中4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周内患者的心血管磁共振(CMR)结果进行分析,测量PEDSR和其他CMR指标。结果提示在疾病急性期测量的PEDSR可作为预测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心脏重塑风险的有效指标。

 

此外还有机器学习预测STEMI后左室重构;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与AMI长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生物标志物(DD、NT-BNP)的风险预测;AMI领域诊疗和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生物标志物、肠道菌群与AMI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心血管代谢尤其是糖脂代谢与AMI;大数据基础上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法的疾病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等多项重要研究的更新。


0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的心梗患者逐渐增多,您认为我国心梗在发病率、诊断、救治及预后方面,和国际上有哪些异同点?您认为临床应如何关注年轻人心梗问题?

高静教授:据全球流行病学估计,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影响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已成为当代社会公共卫生的主要威胁。而以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为代表的代谢紊乱与心肌梗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群体生活方式改变,比如久坐、缺乏锻炼、经常性熬夜以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饮食,导致中国的肥胖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3.3亿人。我国4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的PMI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青年男性。

 

对于年轻MI患者的发病特点,我们团队的8年队列研究显示:①男性发病率显著较高,我国男性与女性的PMI发病率约为25:1,国外约为16:1,我国男性的MI发病率高于国外。②STEMI患者与NSTEMI患者比例约为3:1。③PMI的危险因素排位分别为吸烟(75.2%)、高血压(47%)、高血脂(31%)、糖尿病(20%)和肥胖(16%),我国PMI患者中,MS的发生率为54.1%,其中以糖脂代谢紊乱为多重代谢紊乱的核心。④并且PMI患者中多支病变和重度狭窄比例也较高。

此外,基因是导致早发性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目前研究和我们团队的研究均显示:缺乏运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相比于基因更可能诱发年轻群体的MI。2019年ESC大会和世界心脏病大会上发表的研究表示:遗传因素进行基因组测序后建立PMI的综合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即使在有家族史的患者中也如此。

 

临床上对于预防年轻人群的AMI,主要倡导生活方式干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干预措施为控制体重、戒烟等,结合降压、调脂、降糖等辅助药物治疗,以防止主要MACE结局为目标。要求是早防早治,做到五个达标:

 

①血压达标:<130/80 mm Hg;

②血脂达标:LDLc<1.4 mmol/L;TG<1.70 mmol/L;HDLc 男>1.03 mmol/L、女>1.3 mmol/L;

③血糖达标:<6.1 mmol/L;HbAIc<7%;

④体重达标:BMI<25 kg/㎡;

⑤生活质量达标。

 

未来对MI的预防,可能会更加聚焦发病机制的探索,寻找早期诊断标志物,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综合规范管理、精准治疗,最大化的改善心血管预后。

 

03、心梗后可能会发生心衰、心律失常等后遗症,您在本次ACC会议上报告了关于血清总胆汁酸(TBA)以及血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用于预测心梗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研究,您认为这2个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有怎样的临床意义?

胆汁酸是胆固醇代谢产物,胆汁酸成分主要为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 (结合型、非结合)。胆汁酸代谢特点是经过肠肝循环,初级胆汁酸分泌至肠道,在乳酸杆菌含Bai基因细菌发挥7α-脱氢、脱羟作用下,形成次级胆汁酸。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胆汁酸成分参与冠心病病理过程。我们团队前期大样本16SRNA测序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肠道低水平乳酸杆菌水平与AMI病变进展及不良预后结局有关。

 

因(AMI)患者血清胆汁酸水平变化特征不明确,(AMI)血胆汁酸谱变化研究不充分,因此探讨AMI患者血胆汁酸特征、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预后及与肠道乳酸杆菌水平的相关性很有必要。

 

在本次ACC会议上公布的该项研究,不仅在ACS中发现高血清TBA水平是冠脉病变进展独立保护性因素,与长期死亡及心源性死亡下降相关,而且首次证实血清总胆汁酸参与肠道乳酸杆菌对ACS保护作用的部分性中介调节。该研究结果将为深入探讨TBA在ACS中的作用,及乳酸杆菌介导胆汁酸代谢途径参与ACS发展与预后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ACS防治提供新思路。

PDGF主要来源于血小板,但也存在于受损的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中,其在心脏组织发育、稳态和愈合中起关键作用。此外,基础研究表明,PDGF是细胞有丝分裂、迁移、血管生成和基质调节的诱导因子,过度激活PDGF-b反而诱导成纤维细胞过度生长、胶原堆积和心脏纤维化。心肌梗死急性期损伤部位血管损伤后立即发生血小板聚集,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大量PDGF。

 

目前,较少有探索PDGF在NSTEMI发生发展和预后价值的研究。我们在ACC上发表的这项5年随访队列的研究,结果发现PDGF水平与血小板和d-二聚体水平相关,并且PDGF浓度与NT-proBNP、Killip分级、LVEF等心功能指标显著相关。提示血浆PDGF是NSTEMI患者预后生物标志物,可预测NSTEMI患者出院后短期和长期随访5年MACE发生。

 

该研究明确了PDGF在NSTEMI中的预后价值,尤其在高龄、高危险分层和血小板计数(PLT)>200×109/L中有更好、更精准的预测价值。为今后深入研究PDGF在NSTEMI中发生发展机制研究提供临床理论依据。

04、您在冠脉和心梗领域深耕多年,关于心梗预后标志物,您有怎样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手段也愈加多元化,包括各种组学技术: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为临床提供了更多靶标的筛选。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一定建立在大样本、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单中心或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发现CVD或AMI的发生发展或预后生物标志物,并且具备推广性,能够在其他队列得到验证。其次是加强基础研究的深度,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向临床的转化,形成临床研究需求牵引、基础研究突破、临床转化应用的一体化创新链条。

 

专家简介

高静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生物样本库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天津市首届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津门医学英才”,

天津市卫生健康系统“最美科技工作者”美国心脏病学院专家委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委员(FESC)、美国心脏病学协会(AHA)专业会员、欧洲心脏病学年会会议评审委员会专家。

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上海市和天津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库评审专家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专业委会京津冀生物样本资源协作组副组长

京津冀生物样本库联盟天津地区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础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心脏学会流行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Theranostics》、《Nutrients》、《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Heart and Vessels》、《Angiology》、《Annals of Medicine》、《BMJ Open》等10余种SCI收录期刊审稿专家,《天津医药》杂志编委。

带领团队致力于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精准医学研究,代表性成果在世界心血管领域顶级国际会议ACC、ESC 、AHA、TCT 上报告发言和学术交流近15余次。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重大专项等各级科研课题27项。获市级科技成果12项,国家专利7项。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21和2019),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2021)。发表论文9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0余人。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