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CAFS 2022丨探索中求超越!无创与心电论坛精彩一览
[2022/7/14 13:39:16]
 全文(共1页)
编者按:2022年7月9日,在CAFS 2022无创与心电论坛,全国各地的心电生理专家齐聚云端,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进行了在线授课与交流。
 
 
 
 
本论坛邀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少稳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艳敏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树龙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战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旭红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常栋教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陈荔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刘学义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霞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刘鸣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莹琦教授担任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郭豫涛教授在讲课中指出,远程管理是房颤长期管理的关键一环,基于mAFA平台的人工智能技术是一新方向。根据ABC路径进行房颤院外整合管理:降低缺血性脑卒中/血栓,死亡及再入院复合终点事件。指南推荐结构化康复方案,例如药物治疗患者,应动态评估出血风险,对脑卒中评分低危患者4~6月后可重新评估;此外对于消融手术患者,要做好术后随访,房颤复发风险管理,心房负荷、亚临床房颤及制定术后长期抗凝策略。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郭教授结合其团队开展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并结合房颤筛查后的管理案例分析了应用效果,远程管理平台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房颤管理模式。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介绍,房颤已进入到强调早治疗、早期节律控制的时代,指南对其预防关口正在前移。对于社区无症状房颤,也应该加大力度早检出,早治疗。推荐用于房颤筛查的工具包括脉搏触诊。用于房颤筛查的移动健康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同时,还要注意房颤筛查可能随之而来的利与弊,获益是提早预防房颤及其并发症、心房电/机械重构、房颤相关血流动力学异常等,降低住院率,改善结局,然而筛查带来的风险是引起焦虑、过度诊断与治疗,以及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因此房颤筛查能否改善人群预后始终是筛查与否的争议焦点mSToPS研究3年随访表明,高强度,长时程的主动筛查结合充分的筛查后主动干预可改善房颤高危人群远期预后。提醒我们筛查本身的目的是管理与治疗,应强调对检出患者的充分管理。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张志辉教授分享了无症状房颤的流行病特征及目前筛查策略。他展示了我国最新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1.6%,男性和女性的年龄校正后患病率分别为1.7%和1.4%,城市和农村居民经年龄校正后患病率分别为1.6%和1.7%。城乡居民患病率差异不显著,但存在明显地理异质性,中部地区患病率较高。房颤筛查利于房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特别对于无症状性房颤患者,筛查尤为重要。常见房颤筛查策略包括对超过一定年龄(通常>65岁)或具有其他提示卒中风险增加特征的个体进行机会性或系统性筛查,采用间断单点或重复;筛查30 s心电图记录,持续2周重复筛查,有效性显著提高。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曲芳教授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分享了对隐源性卒中和房颤的认识,以英国牛津大学一项为期10年的随访研究结果为切入点,指出隐源性卒中应强调寻找可能存在的病因,常见的病因包括隐匿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或血管炎、高凝状态、尤其是房颤的心源性栓塞、往往由于无症状而难以发现,隐源性卒中发病率及复发率高,临床中相应的评估诊断流程还缺乏明确标准。但对此类患者应采取前文的重点,高强度的住院期间的长程心电监护,因此,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完善诊断流程及标准,对阵发性房颤引起的隐源性卒中患者建立完善的临床评估体系,有针对性的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Session1专场的最后,江苏省人民医院杨刚教授结合团队经验,介绍了社区房颤的筛查及管理手段,目前房颤筛查工具多样化,关于筛查设备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020年ESC与EACTS共同制定的房颤诊断与管理指南综述显示,智能手表灵敏度最稳定(97%~99%),智能手机APP准确性最高(91.4%~100%)。2021年《Europace》房颤检测的移动医疗应用系统综述表明,70岁中国人群中,智能手机摄像头光体积描记(PPG)脉冲波形测量:检测房颤灵敏度为95.0%~97%,特异性为95.0%~99.6%。美国食物与药品监管局(FDA)于2018年9月批准了该方法。应结合社区筛查手段,目标人群来衡量筛查成本及获益,做出最优组合。
 
 
在Session2专场的开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海澄教授首先以“P波”为主题介绍了房颤消融的相关内容。临床中,P波特征可作为房性心律失常相关心房传导异常的电标记。在各种指标中,传导缓慢和/或心房扩张导致的P波时限(PWD)延长是新发房颤和导管消融后房颤复发的有力独立预测因子。研究表明,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PWD延长与左心房低电压相关,是PVI后房颤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PWD延长的患者提示可能有更多的LA低电压基质和非PV触发灶,可能需要更积极的心房消融以获得更高的成功率。
 
 
接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丹教授介绍了P波指数相关内容。PWD是指P波起点至终点的时间,表示心房除极时间,是反映心房电活动的主要指标,临床上P波时限<110 ms表明心房电活动正常。PWD延长提示左心房内传导延迟,与左心房扩大和左心房电机械功能失常相关。P波指数(P波时限、P波面积、P波电轴等)作为一种可行性强且无创的检查指标,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许多重要线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洪丽教授介绍,房颤中的宽QRS种类分为室上性(包括室内差异性传导、间歇性束支阻滞和预激综合征)和室性。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时宽QRS波的规律是长-短周期现象,形态呈束支阻滞形,心室率较快(>100次/分)。房颤伴束支阻滞时,宽QRS波的规律是可能频率依赖,形态呈束支阻滞形,心室率快慢不定。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宽QRS波的规律是RR间期短时,易变、形态各异,但初始极性不变,可能见△波,心室率极快,达180~250次/分。房颤中的宽QRS波鉴别诊断复杂,长时间记录更有利于明确诊断。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东辉教授从心房传导的角度对房颤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房内传导与房间传导,正常窦房结到房室结有前、中、后结间束,右房-左房激动传到前节间束发出一支到左房的分支,称Bachmann,s束。Bayés总结IAB需满足的标准:IAB中P波可瞬时变化,同一心电图中,部分和高度房间阻滞可同时存在;IAB与左房扩大有类似心电图表现,但目前认为两者独立存在,即IABP可不伴有左房扩大,同时需了解的是IAB也经常出现在左房扩大的背景下;类似心电图可被实验重复,切断右房或左房侧的Bachmann束可引起典型的P波改变。Bayés等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伴有IAB的患者相较于不伴有IAB的患者,发生房颤的概率更高。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杨翠微教授阐述了对于科研和临床而言,如何借助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转型发展的问题。基于ECG的房颤诊断有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可穿戴/动态心电图。基于其他信号采集技术,例如基于可穿戴技术的房颤诊断,无接触式房颤诊断。来自11 994位不同受试者的16 557条12导联心电图记录样本,利用一维深度网络实现高准确度的房颤检测。由移动健康(mHealth)技术支持的房颤综合护理方法可降低再住院和临床不良事件风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晓云教授指出了目前临床常用的短时程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存在的不足,进而强调AI心电图诊断在房颤管理中的作用。临床研究证据表明,通过AI-ECG的辅助,房颤的诊断更高效、便捷。房颤从阵发到持续,时间越长,心脏损伤越严重,预后效果越差。AI-ECG不但可提高早期诊断率,还可改善房颤患者管理,实现早预防早治疗,让更多患者获益。
 
 
最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文娟教授从亚临床房颤的角度阐述了CIED的作用。因为90%的房颤无症状,导致临床诊断延迟。通过30天Holter,仅有40%的房颤事件可被检测出。研究发现,对于植入起搏器或ICD的患者,4年内房颤发生率超过50%。ESC 2016房颤管理指南,推荐起搏患者应常规检查起搏器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患者在进行房颤治疗前应进一步心电图检查。美国医学会杂志2021年关于植入Holter与常规随访对于房颤监测的对比研究,12个月随访,ICM组房颤检出率12.1%,对照组1.8%,ICM组为对照组7倍,检测房颤的中位天数为99天 vs 181天,显出ICM组优势,ICM组中,96.3%的患者第一次房颤时未感受出现症状。CIED配备的房颤监测功能,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患者亚临床房颤,针对发作时间较短的AT/AF,需配合其他心电诊断手段确认。
 
 
长按二维码观看大会回放
 
往期推荐
 
CAFS2022丨碰撞观点,共议房扑消融新技术进展
 
CAFS2022丨如何为房颤消融治疗安全护航?
 
CAFS2022丨护理科研论坛:一期一会,追梦筑年华
 
CAFS2022丨内外兼修,创新不止—房颤与外科论坛会议纪要
 
CAFS2022丨合并症管理论坛,领略思辨的魅力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