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CAFS2021丨房颤中心建设论坛
[2021/8/2 11:12:37]
 全文(共1页)
    第十九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2021)于2021年7月9日-11日在大连隆重召开。在7月9日上午的“房颤中心建设论坛”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房颤中心建设各要点进行了专题报告,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论坛上半部分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连君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树岩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述峰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房颤管理大数据分析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
 
 
    房颤中心的建设是响应健康中国行动和卫健委的相关要求。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前,我国房颤抗凝率较低,显著低于世界水平。黄从新教授详细介绍了房颤中心建设后各项最新数据分析。房颤中心建设后,登入房颤中心数据库,即可查看本联盟/本医院的房颤数据,自助式筛查宣教机显著增加了院内人群的房颤发现率,提高了房颤知晓率。
 
    通过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房颤高危血栓风险患者的抗凝率上升至68.4%,县级医院增速明显,增幅达192%。2021年43万房颤抗凝分析显示,2021年前6个月房颤高危患者抗凝率达68.4%,整体抗凝率64.1%。我国规范抗凝的地域差异显著,这可能与经济不平衡和医疗普及率相关。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发生率为4.3%,其与房颤持续事件、CV评分密切相关。2021年前6个月的数据显示,我国规范抗凝率进一步提升;与同期比,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增速明显;与单纯左心耳封堵术相比,一站式手术的优势明显,手术安全有效。
 
    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建设意义和认证标准解读
    南昌大学医学院夏珍教授
 
 
    我国房颤的现状存在四大问题,早期诊断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新型技术普及不够,长期管理不规范。房颤管理的综合整体管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房颤中心示范基地以创建房颤全程管理样板医院为己任,以加强房颤患者的规范化管理为目标,以降低房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使命。为使其在房产中心建设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全国范围内的房颤综合规范化管理,遂拟定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认证标准。夏珍教授从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房颤患者的筛查与结构化评估、综合治疗、房颤危险因素及出院前的管理、房颤抗凝出血并发症的治疗和培训与教育等各个方面分别详细解读了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认证标准(标准版)和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认证标准(基层版)。
 
    房颤中心建设目标及认证标准修订
    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
 
 

 
    中国房颤患者管理存在四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房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以及抗凝治疗的严重不足,苏晞教授形容其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国务院关于实施心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建议房颤患者遵医嘱采用抗凝治疗。由此可见,我国房颤患者综合、规范化全程管理迫在眉睫。为了解决中国房颤一多(房颤病人多),三少(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长期管理少)的问题,成立了房颤中心,建立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模式,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规范治疗,改善预后。中国房颤中心的建设目标是“规范房颤的诊治,让每一位房颤患者均能接受到最恰当的治疗,最大限度降低房颤卒中的发生率,以及由此引发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随后苏教授介绍了刚刚定稿的中国房颤中心认证标准(第二版)修订,包括颁布者、指导者、执行者、前言的修改,基本条件与资质,对房颤患者的评估和救治,培训与教育等部分。内容修改较多的是第二部分“对房颤患者的评估及救治”,包括“房颤患者的筛查、诊断与结构化评估”,“房颤患者的综合治疗”,“特殊房颤患者人群的综合管理”,“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建立房颤患者诊治的全程管理模式”;尤其综合治疗部分涉及了“房颤的抗凝治疗/卒中预防”,“房颤的症状控制”,“房颤危险因素和伴随疾病的管理”。此外还新增了“房颤中心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及管理”,“医联体的建设及分级诊疗”,“房颤结构化评估”,“特殊房颤患者人群的综合管理”,“建立房颤患者诊治的全程管理模式”,在基层房颤中心认证标准中,第二部分“对房颤患者的评估及救治”中增加了“转诊”内容。
 
    房颤中心质控方案及指标解读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
 
 
    房颤中心质控体系标准建立的目标有以下四点:坚持高标准认证要求,促进房颤中心长远发展;提升管理质量,推动各级医院房颤诊疗的“同质化”;规范数据库建设,推动房颤相关注册研究和发表;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体系,为卫生政策提供客观依据。根据这四点建立认证、科研、诊疗三个体系。
 
    依据房颤分级诊疗方案,制定房颤中心质控标准,标准版侧重于严重基础疾病及严重并发症、手术适应证的房颤患者的诊疗,基层版侧重于病情稳定者全程长期管理。房颤中心三级质控方案分别为全国质控、省级质控、地市级质控和医院质控。汤宝鹏教授就质控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两方面考核,住院和出院后一体化管理指标考核,23项(标准版)+18项(基层版)计分质控。标准版和基层版质控结果都分为四档:满分150分,优秀(150~135分);良好(134~120);基本合格(120~90);不合格(89分以下)。
 
 
    下半场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荣盛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兆光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东辉教授共同主持。
 
    房颤中心认证流程、时间节点及现场认证前要求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曹威教授
 
 
    曹威教授详细介绍了房颤中心建设认证流程的各个环节(流程如图所示),并总结了认证前工作要点,包括全院支持、标准建设、规范流程、分级诊疗。首先全院支持中心建设,并依照标准持续建设房颤中心的组织机构、房颤门急诊的配套功能区域设置及标识,人员资质及专科诊治条件和房颤诊断的基本支持条件。其次对房颤进行规范化全程管理,包括随访数据库的填报与管理,房颤患者的筛查、诊断与风险评估,房颤患者的综合治疗、上游治疗,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治疗。同时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在医院内部建立整体的救治原则、协同和管理机制,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并上下联动落实文件内容,与当地和周边的上下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进行紧密合作。
 
    2020ESC最新房颤指南解读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树龙教授
 
    2020年ESC房颤管理指南的核心要点是“ABC”路径。张树龙教授详细地介绍了房颤综合管理的每一环节,A是抗凝避免卒中,房颤的卒中预防抗凝治疗三步走,第一步识别低危患者,第二步为所有CHA2DS2-VASc评分≥1分(男),2分(女)考虑进行卒中预防,第三步启动NOAC治疗(或VKA),推荐NOAC作为一线治疗措施。B是更好地控制症状,评估症状、Qol和患者的偏好,优化心率控制,考虑一种控制节律的策略(CV、AADs、消融)。C是管理合并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识别合并症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减重、规律锻炼、减少饮酒等)。
 
    房颤中心现场认证标准解读及现场材料准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唐艳红教授
 
 
    房颤中心建设的重点是全程、规范和普惠。唐艳红教授详细解读了房颤中心现场认证标准和现场材料准备,建议在每次认证前即准备好认证材料并上传,现场认证共有5个环节,现场核查(标准版150分,基层版100分)有房颤筛查、门诊、随访,分级诊疗执行情况,随机抽查20份病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病历各十份。现场核查准备需提前做好组织工作,由院长介绍医院现状及发展情况,尤其强调对心血管学科特别是房颤中心建设的支持,幻灯要体现区域优势、专科能力、团队情况、房颤中心建设情况,突出亮点。
 
    房颤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房颤全程规范化管理,因此需要认真阅读房颤中心认证文件。当中两个重要的内容为建设材料上传及现场认证。持续建设6个月后才可以发起认证,唯有持续建设、不断进行质量控制,才能达到房颤中心建设目标,为健康中国助力。
 
    房颤中心数字化管理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石少波教授
 
 
    石少波教授从房颤筛查、数据上报、患者管理、质量控制和分级诊疗五个应用场景深入讲解房颤中心数字化管理。房颤中心数字化管理是区别于其他中心的一大亮点,为房颤单病种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心电自助筛查宣教机极大得解放了医护人员,方便了广大群众,既提高了房颤的发现率,又提高了房颤的知晓率。安全的房颤院内管理数据对接模式,不仅减少了医护人员的重复劳动,而且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为患者管理、质控、分级诊疗提供了可能。通过数据标注、人物画像、知识图谱等方法,有效地唤醒了沉静的数据,将其服务于房颤患者的院外管理,弥补了管理的盲区。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房颤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有效利用,将是达到中国房颤中心建设目标的必要途径。
 
    认证上报材料中常见问题解析
    房颤中心总部陈舒宁教授
 
 
    陈舒宁教授从房颤中心官网注册、选择房颤中心认证类型、房颤中心认证类型修改、数据库的填报与管理、发起认证申请的流程、建设材料上传方法、人员资质及诊疗条件、心血管专科条件、发颤中心专家委员会、培训材料上传注意事项、各项管理制度等多个认证过程中常见问题一一进行讲解。提到在制作讲稿PPT时,较多医院缺少主题要求的内容“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房颤中心的基本概念”,应参考《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并结合自身情况制作讲稿进行培训。
 
    房颤基础筛查网络建设方案
    心络科技谭淼总监
 
 
    谭淼总监主要介绍了基层筛查网络方案及基层筛查实践。建设房颤基层筛查网络,目的是实现房颤的早筛查、早诊断、早预防。远程心电网络是基层筛查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以房颤为主的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血管慢病。“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分级诊疗模式的筛查和导流,让患者通过合理、规范的路径接受合适的治疗。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普及有助于提升房颤筛查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医卫融合模式实现房颤的全民普筛。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