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2019亚洲心脏病学会年会(ASSA 2019)在深圳举行。本届年会秉承“创新、协作、共享、超越”的会议宗旨,为亚洲乃至世界各国、各地区心血管医生们呈现一场具有东方魅力的年度学术盛会。血脂管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防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年会首日的血脂管理论坛上,海外以及两岸大咖汇聚一堂,畅谈各自观点,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大餐。
陈桢玥教授:以“因”为始,强化血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
LDL-C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因素,是ASCVD的首要治疗靶点。近年来指南强调极高危ASCVD患者的LDL-C目标值应更为严格,而2019 ESC血脂管理指南推荐对于2年内再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该目标值应下调至1.0 mmol/L。这一变化是基于包括ODYSSEY OUTCOMES研究在内的PCSK9抑制剂的大规模RCT研究进行。PCSK9抑制剂阿利西尤单抗在强化降脂 [LDL-C、Lp(a)] 的同时,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达15%,且是目前唯一被证实与全因死亡率下降相关的PCSK9抑制剂。
李贻恒教授:降低LDL-C带来心血管获益,是否越低越好还有待验证
LDL-C是ASCVD的关键致病因素。无论是关于他汀类药物还是新型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的大型RCT研究均提示LDL-C水平越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越低。历年降脂指南关于LDL-C的目标值仅有上限而无下限,但数项研究均表明LDL-C具有其生理功能。而且从ODYSSEY研究结果来看,LDL-C 25~50 mg/dl对高危患者其实已足够有效,极低的LDL-C(<20 mg/dl)的长期生物学效应还需进一步观察。鉴于目前的临床证据,对于ASCVD患者,LDL-C低一点比较好,并非越低越好。
林柏霖教授:PCSK9抑制剂强化降脂新选择,心血管获益外尚有多效性作用
LDL-C是ASCVD患者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历年来指南推荐的LDL-C目标值一再下调,其中,2019 ESC指南将ASCVD二级预防LDL-C目标值下调至55 mg/dl。而由于他汀“6”原则,高强度他汀的治疗效果有时并不理想。PCSK9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脂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具有多效性,包括LDL-C降低作用及抗炎等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Francois Schiele教授:早期强化降脂获益显著,高风险患者可考虑PCSK9i联合他汀
多项研究显示,对于ACS患者而言早期强化降低LDL-C,可有效降低MACE发生率、全因死亡风险等。数个ODYSSEY OUTCOMES亚组分析均提示越高危的患者,如近期ACS、合并糖尿病、复发心肌梗死/卒中等患者,阿利西尤单抗带来的获益越显著。而以稳定型的ASCVD患者为试验人群的Fourier研究同样在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的条件下,虽然也有显著的LDL-C水平下降,但并未观察到全因死亡率的下降。
Alberico Catapano教授:2019 ESC指南血脂靶目标更新,PCSK9抑制剂获Ⅰ类推荐
2019年ESC血脂管理指南更新的核心内容为LDL-C目标值的降低,强调更低的LDL-C水平带来的更多血管获益。与以往相比,极高危及高危患者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同时,还细化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的分型。此外,基于近来年积累的证据,联合治疗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使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血脂仍未达标的情况下,新版指南推荐在他汀基础上联合使用依折麦布,或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ⅠA)。
李建军教授:他汀不耐受患者临床应细查原因,他汀不能维持者可用非他汀类替代治疗
针对他汀不耐受各个权威学术团体的诊断标准缺乏一致性,在临床中,症状或其改变出现多与他汀的数量、他汀的剂量有关,且与他汀使用呈因果关系,有时亦会与他汀使用呈特异关系(反安慰剂效应)。他汀不耐受患者最常见症状为肌肉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临床表现异质性大。临床中寻找他汀不耐受的因素对于患者管理非常重要,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出现他汀不耐受时,应首选他汀类药物调整策略。实在难以维持者,可选择停用他汀,改为非他汀类药物的替代治疗,如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联合治疗。
彭道泉教授:联合降脂,聚焦高危患者
新ESC指南中,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不再仅是在其他药物不耐受或不达标时的可选方法,而是在ACS等高危人群中建议直接早期联用,推荐级别有所上升,适用人群也有所扩大。对于基线LDL-C ≥100 mg/dl 、合并糖尿病、poly-V和CABG等高危患者,越高危,越获益。同时,建议ACS高危患者(多支病变、多次事件、合并糖尿病)或预计常规治疗不能达标的患者院内尽早启用阿利西尤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