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首届“儒道心学”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在安徽合肥举办。大会以“开放、合作、共赢”为主题,成功地打造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众多精彩学术讲座,全面展现和交流2019年心血管领域新成果、新进展与新趋势,带来一场丰富多彩、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
葛均波院士: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葛均波院士回顾了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冠脉介入的四次革命第一代为单纯球囊扩张(PTCA);第二代为金属裸支架(BMS);第三代为金属药物支架(DES);第四代为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BRS)。第一代完全可降解支架以Igaki-Tamai支架为代表。首次临床试验完成于1998年9月至2000年。研究结果显示:支架完全降解,3年IVUS随访未见支架。10年OCT随访显示:支架完全吸收。葛院士重点介绍了国内首个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TM的研发历程,这是国内首个完全可降解支架的临床研究。2014年10月Xinsorb确证性临床试验正式启动,这是一项前瞻性,盲法评价,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主要终点是第12个月血管造影支架及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临床随访直至5年。尽管BRS还处于其发展阶段,但未来5-10年以“血管恢复治疗”为理念的冠脉介入治疗将是研究的热点,而BRS正是最符合该理念的新一代支架。葛均波院士指出,下一代(第五代)支架可能在2020年诞生,通过组织工程与传统支架技术整合的新型支架体系构建功能化的冠脉支架,为具有血管功能的内皮友好型支架体系,能够与血管“和谐”共存。
Antonio Curnis教授:Latest Heart Failure & CRT Clinical Development-Italian Experience
意大利布雷西亚佩斯达利医院Antonio Curnis教授带来了关于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CRT)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CRT是近20年来心力衰竭治疗方法学上的巨大进步,极大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延长了寿命。在看到疗效的同时,困扰CRT治疗的问题依旧存在,其中CRT无应答尤为突出。CRT反应性涉及术前患者选择(CRT适应证)、术中左心室电极植入部位以及术后参数优化和药物治疗等诸多方面,缺一不可。近年来的进步,包括左心室4极导线的应用、左心室多位点起搏(MPP)、自适应CRT(adaptive-CRT)、希氏束起搏等进一步提高了CRT反应率,值得进一步推广。此外,SyncAV CRT的应用也为心衰患者的器械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最后Antonio Curnis教授总结,目前CRT无应答患者仍缺乏简便快速的优化AV和VV延迟方法,通过AV和VV延迟优化,CRT无应答患者可能成为应答患者,应答患者可能应答效果更佳。
王建安教授:我国经导管瓣膜治疗的创新与实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指出,我国的TAVR充满机遇与挑战,针对我国TAVR人群二叶瓣比例高钙化重的特殊解剖学结构,我国TAVR创新主要集中在器械创新和技术创新上。由我国自主研发的Venus系列瓣膜针对二叶瓣比例高、钙化重的国情,径向支撑力强。第二代可回收可重新定位的VenusAplus系统,不改变VenusA瓣膜径向支撑力强的特点,仅仅对输送系统进行改进,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成果。此外,我国自主研发设备还包括J-Valve、Taurus One等。技术的创新上,我国对二叶瓣的TAVR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并走在世界的前列。通过球囊扩张的方法评估瓣环上结构,指导瓣膜的尺寸选择,王建安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杭州方案”——基于瓣环上结构的瓣膜尺寸选择原则,发现75%的患者较常规选择小一号或小二号的瓣膜,与常规方法相比,起搏器植入的概率由15.9%下降至2.9%,中度以上瓣周漏由13.6%下降至4.4%,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相比较,30天死亡率、起搏器置入率和瓣周漏发生率均有明显优势,而因为瓣膜选择偏小而顾虑的假体患者不匹配情况无显著差异。
黄德嘉教授:中国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现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从心房颤动、心脏起搏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植入性器械治疗三个方面分享了中国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进展。在心房颤动(房颤)领域,最突出的进展体现在房颤的规范化管理和抗凝治疗,这得益于房颤中心的建设。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逐年增长,近年来,无导线起搏的发展较为迅速。未来,无导线起搏将联合ICD实现不同部位器械间的通讯。Improve SCA研究结果显示接受ICD植入的1.5级预防患者相较未植入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49%,将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植入式器械方面,皮下ICD(SICD)也逐渐在国内开展。最后黄教授总结,房颤中心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房颤的规范化管理和抗凝治疗。希氏束支和左束支起搏是生理性起搏领域的重大进展,对预防和逆转由心脏电不同步带来的机械收缩功能障碍将发挥重要作用。由我国专家牵头的有关心衰器械治疗的两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将对心衰患者(包括血运重建后的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和管理提供新的临床证据和借鉴。
林延龄教授:冠心病的无创诊断和微创治疗
澳大利亚莫纳西大学林延龄教授带来了关于冠心病的无创诊断和微创治疗的精彩报告。林教授指出,半世纪的冠心病诊断与治疗完成了“从有创到无创诊断、从大创到微创治疗”。目前比较PCI和CABG(SYNTAX, NOBLE)的多血管疾病临床试验没有实现血运重建的等效完整性,在行PCI的患者中SYNTAX评分较高,而无论病变复杂性如何,单个CABG接近完全血运重建。通过改进PCI设备和技能,可以实现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等效完整性。如今CAD疾病的非侵入性解剖&功能CT-TA诊断已经成为常规做法,根据该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在可见的未来,术前非侵入性解剖学和生理学评估将指导PCI或CABG进行适当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从而优化临床结局。比较PCI和CABG血运重建的非干涉长期结局,将由临床试验而不是临床操作来证实。
在主题报告学术环节,5位专家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更多角度,来认识、反思和把握未来心血管领域发展,其视野开阔,内涵深刻,高瞻远瞩,充满前瞻性,让参会者大开眼界,深切感受到未来心血管领域发展的广阔前景,给心血管领域医疗同仁带来深刻的启迪,同时,很好地引领了我国心血管学科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