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ESC2017】中外专家看指南:2017 ESC AMI-STEMI管理指南解读
[2017/9/4 16:02:08]
 全文(共1页)

 编者按: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年会上,《2017 ESC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指南》在ESC官网和European Heart Journal同步发表。《国际循环》记者特别邀请指南工作组组长Stefan James对指南进行了解读,中国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也给我们分享了她对本次指南更新的理解。

    指南工作组组长Stefan James解读指南

    指南工作组组长、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乌普萨拉临床研究中心  Stefan James教授

    新指南坚持以循证为基础,更便于应用,展示更形象

    我们刚刚更新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指南。与2012版指南相比,新指南有一些差异,做了一些更新和改变。在此,我介绍一下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些内容。首先,新指南仍然坚持以循证为基础,回顾了相关文献并基于500余篇参考文献对证据等级进行了评估。此外,新指南更加便于应用,临床医生可直接将其用于他们的患者。新指南引入了很多的表达、图表和流程图,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推荐的内容和意图。其次,新指南就如何识别患者及进行风险分层、哪些患者需紧急血管造影/直接PCI等部分理念和概念做了相应更新。以往指南只是根据ST段抬高来识别患者,新指南认为其不仅应包含ST段抬高的患者,还应包含束支阻滞的患者、其他非典型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其他心电图改变不确定的患者,以及不伴有ST段抬高的患者(例如,前壁导联ST段压低及伴有其他不确定心电图现的患者)。这些患者只要有缺血症状,就存在较高的冠状动脉闭塞风险。因此,我们可将患者快速带至导管室行诊断检查。

    新指南专门设立全新章节就管理MINOCA患者作出推荐

    我们非常重视MINOCA(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这组患者,新指南专门就MINOCA患者设立了一个全新章节,就如何管理这些患者作出一系列推荐。新指南就在怀疑患者存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但未发现冠脉动脉阻塞时应如何处理、如何采用侵入性及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来观察从而实现正确诊断作出了推荐。这类患者可能存在血管造影无法发现的破裂斑块、夹层、心肌炎、Takotsubo心肌病或其他疾病。因此,指南推荐对其进行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检查(如超声心动图、CT扫描等)来帮助我们识别这些患者并指导对其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干预。

    更快速识别患者和更快做出反应是未来STEMI管理的主要挑战

    近年来STEMI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才能接触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从全球范围内来说将所有患者带到导管室是一大挑战。在导管室的发展和建设方面,西欧及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做得非常好。发展中国家中,人口密度较低或人口稀少的地区尚没有导管室。我们需更早期地识别患者,惟有如此才能在患者发生急性事件前对其治疗。我们需接触更多的患者,并在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时保持较高的服务质量。全球范围内,这无疑对我们的诊断方法、急诊服务联系方法、如何在诊断后接触患者、如何转运患者并保持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在有很多导管室的国家,我们需要早期识别患者,因为患者的呼叫、我们做出反应并对其进行治疗,这期间都存在很长时间的延迟。我认为这是协调方面所面临的一种挑战,我们需要更快速地识别患者和更快地做出反应。

    中国专家看指南:理解新推荐,指导临床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钱菊英教授

    新推荐概念

    首先,D2B时间的概念在新指南中不再被提及,因为目前更关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时间:“time 0”。如果从救护车上第一次医疗接触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FMC)就可以采集心电图的话,诊断STEMI的时间就可能要提前到救护车,而不一定是在到达医院后的急诊室。所以指南提及,STEMI诊断零点要从心电图确诊STEMI开始。这一点在国内运用会有困难,大部分患者诊断还是在医院急诊室进行的心电图记录,所以国内临床实践要缩短从到达急诊室到采集第一份心电图的时间。如果通过胸痛中心建设,尤其是中国急救系统的改进,在救护车上就能够采集第一份心电图来确诊STEMI的话,那么FMC作为启动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的时间零点也非常合理。

    另一个新的概念是MINOCA(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即对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事实上冠状动脉造影并无太多明显狭窄病变的这部分患者,指南推荐进行鉴别诊断。

    新推荐级别

    起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路径中,经桡动脉PCI获得Ⅰ类推荐,器械方面也建议用药物洗脱支架而非裸金属支架。相关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的推荐级别也有一定提高(从Ⅱb类变为Ⅱa类推荐),但比伐卢定推荐级别有所下降(从Ⅰ类变为Ⅱa类推荐),有些研究认为其会增加支架内血栓事件。

    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是否要完全血运重建,新指南与近期相关指南相比,推荐级别有所提高(从Ⅲ类变为Ⅱa类推荐)。以往认为,除非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例如心原性休克的患者,才建议在急症介入治疗时除了梗死相关血管外,对合并存在的多支血管病变进行完全血运重建,但此次指南更新推荐多支血管病变可考虑在急症介入治疗时进行血运重建,或第一次住院期间就进行完全血运重建,这一推荐级别提高至Ⅱa类,与以往指南相比是很大的改变。

    血栓抽吸在新指南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从Ⅱa类变为Ⅲ类推荐。主要指的是新指南不建议进行常规的血栓抽吸。主要是最近发表的两项比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急诊PCI时常规的血栓抽吸不减少主要终点时间,反而可能增加卒中的发生。但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中血栓抽吸的使用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对血栓负荷大的病变,在这些患者中,临床实践中发现进行血栓抽吸可以降低血栓负荷,增加急诊介入治疗后的TIMI 3级血流患者的比例。因此,这一更新对临床实践到底有多少影响,还有待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观察。新指南也指出对某些血栓负荷大的患者,在导丝或球囊通过病变后,如果残余血栓负荷大,可以考虑血栓抽吸。因此,如何识别哪些可能从血栓抽吸中获益的人群,如何改进血栓抽吸的技术以增加其安全性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新时间点

    以往指南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尤其是急诊PCI,12 h内是较为理想的救治时间,但12~24 h如果患者仍有持续性心肌缺血的话,也建议接受急诊介入治疗。今年指南把这一时间窗进一步延长,12~48 h内如果患者仍有心肌缺血证据,亦可尽早接受介入治疗。另外,给予溶栓治疗以后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窗也与以往的3~24 h不一样,更新为2~24 h。

    指南撰写组专家认为,临床实践与指南有一定差距,遵循指南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