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2015年会上发布的两项大型、双盲研究表明,在CABG及其他需要体外循环(CBP)的心脏外科手术时,行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并不能保护患者不发生不良临床结局。
第一项研究——RIPHeart研究中,研究者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医院的Patrick Meybohm等人随机入选1403例接受或不接受RIPC治疗的、需要CBP支持的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对其分析发现,接受与不接受RIPC治疗的患者术后14天主要终点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新发卒中或急性肾衰的复合终点及术后3个月内上述各终点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30天及90天时的无事件生存率相同。
第二项研究——ERICCA研究中,伦敦大学学院的Derek Hausenloy等人共计从英国30家心脏中心入选1612例行CABG患者。其结果发现,术后1年,RIPC组与对照组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MI、冠脉血运重建及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6.5%和27.7%,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阿尔伯塔大学的Michael Zaugg及Eliana Lucchinetti评论指出,既往支持RIPC能带来额外获益的证据主要来源于应用心肌损伤替代标志物的单中心、单盲研究,临床前研究证实RIPC获益而现实临床实践中未见获益的原因可能与体外循环本身及低温、停搏对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从而导致无法进一步实现保护作用有关。另外,合并用药尤其是麻醉剂可能会对远程缺血预处理效果产生干扰。
英文标题:No Benefit From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t Cardiac Surgery in Two Major T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