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冠状动脉影像学是冠心病评价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可分别于术前、术中及术后更好地评估“该不该做?”、“怎么做?”以及“效果如何?”,从而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效果。在第十二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上,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就中国冠状动脉影像十年发展历程作了专题回顾。
解放军总医院 陈韵岱
就冠心病发病而言,以斑块为驱动所诱发的心肌损伤事件是核心。因此,精准评估斑块情况及心肌功能是冠心病诊疗的关键。冠状动脉影像学则无疑是评估斑块情况及心肌情况进而精准诊疗冠心病的关键。回顾过去十年,冠状动脉影像学评价从单一的X线影像学到超声波、光学技术、血流生理学检查,为精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提供了可靠手段。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最常用方法和“金标准”,但其对狭窄程度的评价受投照体位/角度及血管重构的影响,只能间接情况,不能识别斑块性质。CTA则能对斑块进行无创评价。回顾过去十年,冠状动脉CTA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可完成多种评估检测。多层螺旋CT可除外冠状动脉明显狭窄,提供冠心病患者预后信息。研究发现,在中国人群中,冠状动脉CTA与心脏SPECT灌注扫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冠状动脉CT影像学与钙化积分联用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利用CTA的无创优势可进行支架植入后随访;指导慢性闭塞性病变治疗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创伤及造影剂用量。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组的定量分析(3DQCA)还能分析斑块变化与发展。目前,我国CTA的应用逐渐增加,并积累了行冠状动脉CTA时心率调整的中国数据。
血管内超声(IVUS)
IVUS可提供管腔与管壁横截面图像,并行精确定量测定,不受投照体位影响,能判断斑块稳定性,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应用IVUS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能明确管腔直径,指导支架扩张,检测内膜撕裂,评价钙化对支架扩张的影响。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的发展则进一步实现了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实时组织学分析。目前,中国已应用IVUS对心肌桥进行深入分析,评估支架植入后贴壁不良现象,随访评估分叉病变疗效。2011年,中国血管内超声学院的成立则标志着中国IVUS发展逐渐与国际接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
OCT能对斑块进行“病理显微镜式”分析,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血管腔内成像技术,可观察斑块表面的微细结构,识别易损斑块,并对血栓进行清晰成像。应用OCT可在介入前预测治疗效果,但需强调的是其组织穿透力较差,故成像时需阻断血流。回顾过去,中国已应用OCT来全面评价吸烟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的变化情况及支架植入后内膜覆盖情况,随访斑块进展或退化情况,并将OCT与IVUS相结合以分析斑块糜烂的形态学特点。我们的团队已建立600多例OCT数据库,确立了国人薄纤维帽的平均厚度,举办了中国首届OCT应用探讨会,并首次提出获得性支架内膜覆盖不全的概念。目前,中国OCT研究已得到了国际高度评价。展望未来,中国OCT/IVUS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推广。
FFR
FFR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功能性改变的生理学公认指标,是指导临界病变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方法。目前,中国已经使用FFR确立了IVUS诊断功能性狭窄的界定值,探究了FFR在分叉病变中的运用情况。但是,总的来说,FFR的应用率仍较低。
其他影像学技术
心脏MRI可用于评估心肌梗死范围,无创随访心肌梗死范围变化,为PCI围术期干预效果提供精确信息。3D超声及斑点追踪技术以及心肌声学造影等新兴无创技术则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提供了新手段,为术后随访提供了更便捷、实时和快速的评价方法。
结语
回顾过去,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并成熟壮大,冠状动脉影像技术得到不断进步与推广,冠状动脉影像学原创研究逐年增多,但新兴技术仍需更多研究。展望未来,冠状动脉影像必将更加丰富多样,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价干预提供更精准的信息从而推动中国冠心病诊治与预防迈向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