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控制血压、使用他汀的重要性超过“降糖” ——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 (征求意见初稿)即将正式出版
[2015/8/28 18:14:23]
 全文(共1页)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升高,据估算我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VD)。当谈到糖尿病危害时,人们往往会想起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脏病,事实上ASVD才是最重要的致死原因。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CSE)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童南伟教授代表CSE解读指南时强调,ASVD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致死原因,糖尿病是ASV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它可发生于ASVD之后,也可发生于之前,可加重或引起ASVD。我国成人ASVD中卒中的发生多于冠状动脉病变,中国大庆研究23年随访表明糖尿病患者首发ASVD事件脑卒中占首位,同时发现主要死因为ASVD,其中卒中占50%。因此认为卒中是我国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结局,也是最主要的致死及致残原因,因此指南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病(ASCCVD)这一科学术语。ASCCVD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及外周动脉疾病(PAD)。

 

  对于糖尿病管理应以降低死亡和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ASCCVD既致死又致残,微血管病变主要是致残。所以糖尿病的管理应以ASCCVD的分级预防为核心,同时重视微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制定安全、有效、简单可行、经济的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综合考虑ASCCVD的多重危险因素,而不是盲目以血糖为中心,认为降压、他汀应用的重要性超过控制血糖。

 

  童南伟教授介绍说,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研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协作研究(CARDS)中纳入2838例糖尿病患者,因阿托伐他汀组疗效显著而提前终止,主要终点(主要心血管事件)降低37%(随访3.9年);斯堪的那维亚心脏研究(ASCOT)糖尿病亚组中,阿托伐他汀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23%(随访3.3年);UKPDS显示,严格控制血糖10年后才显示出大血管获益。对于ASCCVD的一级预防,他汀与控制血糖二者均有证据,但他汀起效快,且他汀的使用比降糖药物简单。从卫生经济学方面,使用他汀可能“回报”更高。

 

  针对二级预防或ASCCVD极高危的糖尿病患者,童南伟教授介绍说,他汀类药物在糖尿病ASCCVD二级预防人群的获益数据主要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糖尿病亚组分析。TNT研究纳入1501例糖尿病合并CHD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或80 mg/d组,平均随访4.9年,两组均可明显减少CHD再发及卒中的发生。强化组较非强化组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25%,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童南伟教授强调,虽然缺乏降糖与他汀治疗对糖尿病ASC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效果的头对头比较研究,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ASCCVD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血压控制和他汀的规范化使用重要性均超过血糖,但是目前内分泌医生对于糖尿病患者的ASCCVD问题的关注度远远不够,甚至很多内分泌医生还停留在“血糖就是一切”的不科学理念阶段。糖尿病人的LDL-C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坚持使用他汀类药物管理好血脂等危险因素以降低脑心血管事件。

 

  据悉,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童南伟教授牵头撰写的《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分级预防指南》(征求意见初稿)日前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与广大医生见面。该指南以干预性研究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而没有采用相关性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高度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风险。指南强调对每位糖尿病患者进行ASCCVD分级,并根据分级情况决定管理方案。此外,该指南还对血糖控制的地位进行了评价,认为血糖控制对ASCCVD一级预防有效,二级预防等待证据,但是能有效预防微血管病变。同时,对胰岛素在血糖控制中的地位也进行了评价,认为目前没有胰岛素预防ASCCVD优于口服降糖药的证据,但是胰岛素的使用会增加体重、低血糖风险更高,需注射并进行更频繁的血糖监测,因此一般情况下,胰岛素应作为超重或肥胖患者的第4或第5线降糖药。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