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ASSA&CCC]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新进展
[2014/12/31 13:59:54]
 全文(共1页)

  CRT

  鉴于心衰患者存在房室不同步、左右心室不同步现象影响心功能,CRT可通过改善左右心室不同步而改善心功能。越来越多循证医学证据表明,CRT可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已被心衰指南推荐用作心衰的非药物治疗,且适应证级别不断提高。

  ICD

  SCD的发生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轻/中度心衰患者中最常见。目前除β受体阻滞剂外,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心衰患者猝死效果并不肯定,故ICD成为预防该类患者猝死的最好手段。近年来,ICD由单腔到双腔再到CRT-D,功能不断提高和改善,已由原来通过电除颤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进展为实现疾病综合管理(室速无痛治疗、室颤除颤、心功能恶化报警、抗心衰治疗、远程数据传送甚至远程治疗)的有效手段。2014年中国心衰指南指出,ICD可用于心衰患者SCD的一级与二级预防。其一级预防适应证是心肌梗死后至少40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35%。NYHA心功能Ⅱ或Ⅲ级的缺血性心脏病(Ⅰ,A)及LVEF<35%、NYHA心功能Ⅱ或Ⅲ级的非缺血性心脏病(Ⅰ,B);二级预防适应证为既往曾有心搏骤停、室颤或室速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心衰(Ⅰ,A)。

  神经消融及神经刺激

  从心衰发病机制来看,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可导致心室重构进而导致心衰,故人们开始探索神经刺激(迷走神经刺激、压力反射激活治疗和脊髓电刺激)及神经消融治疗(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对心衰的治疗价值。目前,上述神经刺激及神经消融治疗方法对心衰的益处已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很多不足,亟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常用于药物及其他非药物治疗无效的终末期心衰患者,移植1年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达90%和75%。但也存在心脏供体难求、费用昂贵、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缺点。

  综上所述,CRT-D或ICD成为降低慢性心衰患者SCD的最佳手段,为心衰患者治疗带来了希望。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