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ASSA&CCC抗栓专题]陈步星:抗栓治疗后脑出血处理六大策略
[2014/12/19 15:55:23]
 全文(共1页)

  止血、抗血小板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关指南推荐,对合并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给予适量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Ⅰ,C)。INR升高的口服抗凝剂相关颅内出血患者,建议停用华法林,补充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静脉应用维生素K纠正INR(Ⅰ,C)。在发生颅内出血时,应停用所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给予适当药物逆转抗凝药物的作用。

  管理血压

  收缩压>20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50 mm Hg者,建议静脉快速降压,每5 min测一次血压。收缩压>18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30 mm Hg,且存在颅内高压可能的患者,建议监测颅内压,尖端或持续静脉降压,保持脑灌注压不低于60 mm Hg。收缩压>18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30 mm Hg且无颅内高压证据者,建议监测颅内压、尖端或持续静脉温和降压,降至160/9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降至110 mm Hg,每15 min检测一次血压。

  清除血肿

  对大多数颅内出血患者而言,手术的作用尚不明确。小脑出血伴神经功能恶化、脑干受压和(或)脑室梗阻致脑积水者,应尽快手术清除水肿(Ⅰ,B)。脑叶出血超过30 ml且血肿举例皮层表面1 cm以内者,可考虑开颅清除幕上血肿(Ⅱb,B)。早期开颅清除血肿可能增加再出血风险(Ⅲ,B)。

  预防颅内出血复发

  对未控制的高血压、老老年患者、男性患者、磁共振成像提示微出血或脑白质病以及使用抗栓药物,均为颅内出血再发风险因素。

  相关指南推荐,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复发风险分层评估(Ⅱa,B)。如无明显禁忌证,建议良好控制血压,推荐血压控制目标<140/90 mm Hg(Ⅱa,B)。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在颅内出血后,由于复发风险高,应避免长期使用抗凝药(Ⅱa,B)。可考虑对非脑叶性颅内出血患者用抗凝药。对所有颅内出血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尤其是有具有明确指征时(Ⅱb,B)。

  恢复抗栓治疗

  颅内出血后第一个小时和数天内出血扩大的风险最高,且随时间推移,血栓栓塞和再发颅内出血的风险也增加,但颅内出血后启动或恢复抗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并未确定,需个体化治疗。大多数患者颅内出血7~14天可考虑恢复抗凝治疗,但更早或更晚重启动需评估患者具体情况,如血肿大小和位置,血栓栓塞和血肿扩大的风险。只有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事件高危的颅内出血患者应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只有心源性卒中高风险患者,如人工机械瓣膜、扩张性心肌病和心脏内血栓者才应给予抗凝治疗。若必须更早期(<7天)恢复抗凝治疗,应使用肝素。

  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部分患者应尽早行外科夹闭或血管内弹簧圈栓塞破裂的动脉瘤,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发生率(Ⅰ,B)。在技术上,若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或神外夹闭对破裂动脉瘤均可行,应考虑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Ⅰ,B)。术后应接受血管成像随访,若存在有意义残余动脉瘤,应慎重考虑是否再次手术治疗(Ⅰ,B)。若患者存在较大的脑实质血肿(>50 ml)或大脑中动脉瘤,可考虑外科夹闭术。若患者年龄>70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差或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顶端,可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Ⅱb,C)。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