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瓣膜性房颤
卒中预防是心血管医生的一项长期任务。除继续加强高血压控制,最突出的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在中国,从公众到医生对房颤与卒中关系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2013年,非瓣膜性房颤的管理有了足够进展,如一系列新抗凝药物即将上市,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使用的专家共识和新抗凝药的专家共识发布,设立每年6月6日为“中国房颤日”,无论医生教育力度还是公众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均明显加强。尽管非瓣膜性房颤是当前热点,但在我国瓣膜性房颤并不少见,且相比于非瓣膜性房颤,其后果更严重。不换瓣的瓣膜性房颤患者一定要用华法林进行一级预防。瓣膜性房颤患者是弱势群体,我们应重点关注。卒中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心血管医生应站在卒中防控第一线。
建立心脏康复/二级预防整合一体的慢病管理模式
对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我国长期应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走进死胡同,应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医学服务模式,强调“五个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
非传染性疾病不仅是生物医学的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信息技术剥夺了人们运动的权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升学、就业、升职等,并由此引发焦虑、抑郁等各种精神心理问题,这些精神心理问题又将与生物因素互动,产生一些躯体方面的症状,促使一个人较年轻时患上心肌梗死,或突然出现意外。面对这些患者,仅依靠手术或药物治疗,即使取得很好效果,也远远不够。我们应通过五个处方,对患者综合干预,改变其行为和生活方式,使其敢于享受生活,敢于回归工作。
颠覆医疗,树立消费健康理念
不重视预防,即使建再多医院,培养再多专家,也永远治不完快速增长的慢病患者。必须发动所有患者、家属,社会所有人来重视预防。建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医疗服务团队,结合“五个处方”,在临床医生帮助下,对慢病患者提供综合长期医疗关爱、服务,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从根本上改变公众理念,树立投资健康、投资康复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