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人。
我国有急诊介入治疗能力医院收治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只有约30%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据此估算全国范围内只有约5%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能够接受急诊介入治疗。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我国STEMI救治水平,在原卫生部医政司直接领导下,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立项并委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自2012年在全国14个省市53家三级医院中组织实施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的前期部署。霍勇教授在第十七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对该项目进行详细介绍。
该项目计划在2014年正式启动,预期通过临床的经验积累与成果分享,最终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适合国情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模式。挽救更多心脏病患者的生命。据霍教授介绍该项目由两个阶段分步开展。
第一阶段项目实施重点是在医院环节:通过开展公众宣教、医师培训、完善医院内部绿色通道建设等举措,使88%的入院患者接受了早期再灌注治疗,其中92%为最有效的急诊介入治疗;直接PCI的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也明显缩短到112分钟,达标率提升至39%;但就诊患者仍以自行就诊为主要途径,仅仅有26%的患者呼叫了救护车运送就诊,25%的患者由外院转运就诊。
该项目第二阶段的工作将重点探索改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转运模式,建立行政支持下的区域救治网络,包括:增强医院与急救中心的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院前心电图传输及早期预警,逐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探索STEMI患者的转运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例数,并合理开展基层医院急诊介入治疗的联合早期再灌注治疗策略;进一步完善院内绿色通道建设,优化院内救治流程,并试行患者绕行急诊直接去导管室接受治疗的方式,建设开展我国的自主认证工作的“胸痛中心”;持续开展公众教育、媒体宣传及各层次医师的培训,建立规范的心血管健康教育及医师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