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CHFS2012]心脏起搏技术巨大变革的50年
[2012/12/27 10:35:02]
 全文(共2页)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孙宝贵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从我院安装的第一台起搏器到现在经历50年的辉煌历程,虽然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我国心脏起搏的历史上,却走过了漫长、崎岖、艰辛和成功之路。我作为一名中年心脏科医生,虽然只参与了极少部分工作,只看到我国心脏起搏事业和成就的冰山一角,却见证了老一代专家的艰辛和汗水,感悟了他们的智慧和思想;50个春秋的风风雨雨,无不蕴含着心脏起搏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成就,无不伴随着心脏起搏领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以及起搏技术不断开拓、创新、进步和完善。
  一、我国起搏器的研制和发展历程
  60年代初,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霍銮锵、方作平和心内颜和昌、刘忠豫等医师在进行心脏除颤器的动物实验研究中,萌生了研制心脏起搏器的想法,并与上海继电器厂工程师屠雨卿等合作,研制了一台用继电器发送低压电脉冲的心脏起搏器,经过多次动物实验可以成功起搏心室,首开我国研制心脏起搏器的先河。于1962年用于抢救一例心率缓慢发生阿-施综合症的病患,获得成功。笔者虽然没有见到当时的起搏器,却与这台起搏器有不解之缘,主要是颜和昌和刘忠豫两位前辈与我谈到这这台起搏器时的陶醉气氛感染了我,使我这个不追星的人不知不觉成了她的粉丝。他们告诉我当时的心脏起搏器体积庞大,有八仙桌子大小,穿过皮肤与心外膜上两枚电极连接,患者只能在床边稍事走动。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台起搏器的研制并没有像国外起搏器那样(美国职业工程师协会将心脏起搏器评选为20世纪上半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发明之一;心脏起搏器与因特网分获美国国立工程院2001最高奖)获得任何荣誉和奖项,但我相信在我们心脏科医生和起搏器人的心中,由于她开创了心脏病治疗的新领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辉煌和壮丽里程碑。后改用心外膜感应式起搏,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广慈医院(与钱剑安教授合作)安装了3例,最长者存活达12年之久。1964年南京的黄元铸、马文珠教授与南京胜利电器厂合作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半导体固定频率起搏器(JB-1型),其后的JB-2型在临床应用较多。
  70年代初,我院的刘忠豫与中山医院江圣扬、复旦大学方祖祥、伍于添老师又成功将闸流管放电驱动的感应式起搏器改为晶体管驱动的射频感应式起搏器。这一起搏器采用射频方法,使植入体内的线圈感应到连接起搏器的体外线圈电脉冲起搏心脏。并于1971年成功应用于一名叫胡根娣女患,手术后起搏器良好,患者很快恢复,能起床行走,不幸的是手术后10天左右,因心外膜电极折断起搏失效。2个月后改用聚乙烯心内膜导线电极与复旦大学方祖祥等研制的厚膜电路固定频率起搏器。1975年后才改用埋藏式起搏。现病人仍健康存活,是我国安装起搏器存活最长者。
  早年的起搏器体积较大,采用直接或感应方式刺激心外膜,且为固定频率输出电脉冲,频发的起搏器和电极故障限制了临床应用,疗效也受到了影响。所以,当时从事起搏器研发和应用的老一辈专家开始研发小型便携式按需起搏器,并经心内膜起搏心脏,取得了较好的起搏效果。比如,1973由上海协作组研制复旦四一工厂生产了AXB-1型体外按需起搏器首次在瑞金医院应用;同年上海第三人民医院的郑道生教授与上海医疗电子仪器厂合作,以康殿邦为首的研制小组研制出HDB-2型体外按需型起搏器;次年南京的黄元铸教授等研制了JB-4型起搏器和西安的黄诒焯教授研制了体外便携式起搏器;哈尔滨的黄永麟和傅世英教授也研制了JB-H1型起搏器。
  此时的体外起搏器尽管比早期的起搏器体积更小,临床应用更加便捷,起搏效果也更佳,但是却有着严重的缺陷:①电源采用6V或9V干电池,需要经常更换,更换不恰当或不熟练,会给患者带来风险。②心内膜电极导线要经皮肤隧道引到腹部,以避免逆行感染引起心内膜炎,但腹部皮肤穿出部位不可避免会出现炎症。③连接起搏器的导线在体外容易受到干扰和断裂。我最早学习心脏起搏时,接触的就是这类起搏器。记得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璞教授带着我与师弟李学奇为一名赶车的农民安装了一台体外起搏器,由于患者好动的天性,常常把导线弄断,出现晕厥,累得我们这些“电工” 要不时的为他修理导线,弄得医生和患者都“心惊肉跳”。另一例记忆较深的是一名女性患者,由于皮肤感染要经常更换导线位置,最后他的腹部到处都是疤痕,很难找到正常的可供导线穿出的皮肤,当时我们开玩笑“体无完肤”这句成语是因她而出现的。
  为了弥补体外起搏器的不足和缺点,老一辈起搏人又踏上了研制埋藏式起搏器的征程。1974年上海协作组研制成环氧树脂包封的固定频率埋藏式起搏器,同年由上海新华医院的丁文祥教授用于一名ⅢAVB的儿童。1975年上海医疗电子仪器厂的殿邦等人研制出埋藏式按需型起搏器。1977年天津的周金台等研制了806型起搏器,1984年钛钢全封闭807型起搏器用于临床。这时的埋藏式起搏器虽然优于体外起搏,但受当时国内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为病人植入起搏器,在体外测试起搏器各项参数均正常,但是植入体内后由于受体内环境和温度的影响,起搏频率从72次/每分钟上升为120次/每分钟。
  从1980年美国慈善机构赠送Edwards起搏器开始,进口起搏器陆续进入中国,由于起搏器类型多,可程控、性能稳定和使用时间长而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喜爱,也推进了我国心脏起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然而,从另一个一角度看,对我国自主起搏器的发展却有某种程度的阻碍作用。
  尽管如此,几个大的研究中心并没有停下他们研制起搏器的步伐。1981年西安医电所于程度715厂联合研制了QM(QMA-1、QM-2)型厚膜电路植入式VVI心脏起搏器;西安医电所与西安航空发电机公司联合研制的QB-1型植入式VVI心脏起搏器采用厚膜混合集成电路和锂碘电池供能,1984年开始生产。1990年,珠海新珠医药有限公司、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复旦大学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四个单位组建了新珠心脏起搏器厂,试制成功单参数体外程控VVI型心脏起搏器,在动物实验及人体试验中都证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通过国家鉴定。西安医电所的金捷教授等于2001年自行设计起搏电路,并于2004代替昂贵的ASIC电路将其用于他们研制的单腔单/双极九程控SSI起搏器,2006年与秦明医学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完成样机,该起搏器6mm厚,20克重,预期寿命10年。他们受863项目支持还于2008年研制了国产起搏器的863系列产品:包括单腔、单腔频率自适应、双腔、双腔频率自适应四款机型。这些新开发的起搏器已经具备了与国外起搏器竞争的技术和能力。可惜天妒英才,我所熟悉的朴实、勤奋、睿智和严谨的金捷教授英年早逝,这是我国起搏领域的巨大损失,我们只有用更加勤奋的工作和更多的勤奋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下一页] 1 [2]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