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格雷疗效更新
普拉格雷降低再住院风险
普拉格雷为噻吩并吡啶类药物,与血小板P2Y12 ADP受体结合,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TRITON-TIMI 38试验表明,在中-高危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PCI)患者中,普拉格雷能更有效地预防动脉血栓事件:①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普拉格雷组30天时主要终点(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的风险降低23%(HR为0.77;95%CI:0.67~0.88,P<0.001),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MI发生率的降低(7.4% vs. 9.7%,P<0.001);②在整个普拉格雷队列中,出血事件增加(TIMI大/轻微出血:HR 1.31;95%CI:1.11~1.56,P=0.002;需要输血的出血:HR 1.34;95%CI:1.11~1.63,P<0.001)。为寻求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普拉格雷的标签排除或不推荐具有某些特征的患者。然而,早期真实世界中ACS-PCI患者分析数据显示,住院期间普拉格雷治疗的患者与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相比,平均住院时间短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因急性心肌梗死(AMI)再住院给患者预后和卫生保健资源的利用造成重大损失,在美国,AMI相关的再住院是医疗质量和绩效评定的标准之一。
Jay Bae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从PREMIER数据库入选因ACS-PCI住院且接受普拉格雷或氯吡格雷的所有患者,比较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的疗效。主要疗效终点为ACS-PCI患者出院后30天(主要)和90天(次级)内AMI相关住院率,安全性终点为出院后30天和90天内出血相关住院率。此项研究中,普拉格雷组与氯吡格雷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包括性别和年龄的分布、ACS的类型以及入院时的合并症。结果显示,普拉格雷组与氯吡格雷组相比,30天(3.9% vs. 4.7%,P<0.001)和90天(5.1% vs. 6.3%,P<0.001)内AMI相关住院率显著下降,出血相关住院率无差异;校正患者的人口特征和临床特征后,仍获得与此相似的结果(表1)。ACS-PCI患者出院后,使用普拉格雷治疗,30天和90天内因AMI再住院风险降低。
TRILOGY ACS研究
TRILOGY ACS研究在全球52个国家纳入9 326例内科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按照年龄、国家和既往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进行随机化分层,主要分析队列为年龄<75岁的患者。≤72小时做出内科治疗决策的患者(未给予氯吡格雷治疗)随机化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LD)+75 mg维持量(MD)或普拉格雷30 mg LD+5或10 mg MD,≤10天做出内科治疗决策的患者(入院≤72小时给予氯吡格雷或一直使用氯吡格雷治疗)随机化给予氯吡格雷75 mg MD或普拉格雷5或10 mg MD。所有患者极力推荐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对于体重<60 kg或年龄≥75岁患者,给予普拉格雷5 mg MD。随访时间为6个月~30个月,主要疗效终点为心血管死亡、MI和卒中。
在年龄<75岁患者(n=7 243)中,30个月时普拉格雷组和氯吡格雷组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13.9%和16.0%(HR 0.91;P=0.21)(图1)。两组心血管死亡(6.6% vs. 6.8%,HR 0.93)、MI(8.3% vs. 10.5%,HR 0.89)和卒中发生率(1.5% vs. 2.2%,HR 0.67)无显著差异。使用预设的Andersen-Gill模型分析表明,普拉格雷组多个再发缺血事件的风险降低(HR 0.85;95%CI:0.72~1.00,P=0.04)(表2),治疗与时间之间有显著交互作用(>12个月HR 0.64;95%CI:0.48~0.86,交互P=0.02)。30个月时,普拉格雷组GUSTO严重/危及生命的出血及TIMI大出血、致死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下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