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CHB2012]减少血压波动性、血压达标是降压治疗的关键——大会主席孙宁玲教授专访
[2012/12/6 11:38:20]
 全文(共1页)

  孙宁玲: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学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高血压病房主任、博士生导师。孙宁玲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高血压专业方面的工作,在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血管心功能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及实验性研究。
器官损害的程度与血压水平及血压波动直接相关
  东西方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与卒中风险持续正相关。中年人为主的人群中,舒张压长期降低5 mm Hg可使卒中风险降低35%~40%;HOT研究显示,舒张压降至83 mm Hg,心脑血管风险可降低31%,并且不存在舒张的低限水平。但随着年龄的增高,收缩压水平与脑出血和脑梗死都呈正相关。
应激会造成血压异常波动,将对靶器官产生影响。应激会导致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的分子机制(即时钟基因)以及自主神经分布异常(即神经重构),进而导致靶器官损伤。同时临床流行病调查发现:应激可导致冠心病事件(冠心病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危险增高,这与血压水平呈持续正相关。研究发现心力衰竭风险和肾脏疾病风险与血压水平有关,但相关性不如卒中和冠心病与血压的相关性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心力衰竭风险至少增加6倍。综上所述,心、脑、肾的终末疾病均与高血压有关,因此,合理、有效控制血压应作为心、脑、肾、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降压的治疗策略并不仅仅是要降低血压,还应致力于预防靶器官损害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器官损害与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血压类型相关
  人们长期以诊室血压作为诊断血压水平的标准,近年动态血压测量技术的开展弥补了一些诊室血压诊断的不足,单纯的诊室血压测量不能识别出“隐形”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140/90 mm Hg;动态血压>135/85 mm Hg)及“白大衣”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 mm Hg,动态血压<135/85 mm Hg)患者,同时不能判断出哪些是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白昼血压的5%),对凌晨血压增高的患者也分析不足。
然而,无论是隐性高血压,还是非杓型高血压或凌晨高血压,均导致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很多研究提示,夜间血压增高者发生左室肥厚的概率更高,凌晨血压升高者更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脑卒中。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追踪随访10年发现:隐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卒中复合终点的风险HR为2.13,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为1.28,明确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为2.26。从而提示,高血压诊断应将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结合,这样才不至于遗漏一些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诊断。特别是对于那些有靶器官损害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更有利于及时而有目的地采用合适药物逆转器官损害。



zhengzilan  2013/1/26 20:32:28
好文章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