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式与终点
以肺静脉(PV)或肺静脉前庭(PVA)作为消融靶点并实现肺静脉电隔离(PVI)是大多数房颤消融术式的基础。对于非阵发性房颤而言,仅行环肺静脉隔离是不够的,绝大多数患者还需同时行左心房基质改良包括心房线性消融、复杂碎裂电位(CFEA)消融、针对主频部位的消融、针对心房外膜神经丛富集部位的消融以及彼此之间联合的分步消融等策略。心房线性消融时应保证心房消融线完整、连续,尽可能达到双向传导阻滞。而有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病史或术中出现典型房扑时应行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CTI)消融。同时,术者应熟悉消融相关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和临床表现以求避免和及时处理(表2)。
消融成功和复发
目前国内外电生理中心对于房颤导管和外科消融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各异,对各术式的疗效难以进行客观比较。《共识》详实界定房颤消融术后、电复律后成功及复发的标准并提出房颤负荷概念,即房颤发生时间占记录整体时间的百分数。该值越大说明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能够客观评价房颤治疗的有效性。“临床/部分成功”的概念即主要基于患者的房颤负荷。比如,持续性房颤消融后偶尔有阵发性房颤复发但房颤负荷较术前减少75%以上也应属于临床治愈,而不是单单以“有无房颤复发”之类的硬指标作为成功的判定标准。
随访
随访标准的规范与统一有助于提高管理质量和便于学术交流,阵发性房颤术后随访最低要求如下:(1)术后3月内应随访一次,以后每半年一次,至少随访2年,每次随访时行12导心电图(ECG)检查;(2)空白期后至随访结束,定期或症状出现时行心电事件记录仪检查,随访结束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表3)。
术者的培训
考虑到房颤消融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共识》在术者培训方面更是提出了具体原则和内容,包括:①如何选择合适患者;②熟悉心房及其邻近结构的解剖;③掌握房颤消融策略的基本概念;④技术能力的训练;⑤预防、及时识别和处理并发症;⑥长期规范的随访和管理等(表4)。
小结
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参照《共识》的相关要求,加强从病例入选到术后管理的质量控制,以达到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
[1] 2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