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国际循环》:近期一系列研究显示,对于中低危的急诊胸痛患者,冠状动脉CT的事件阴性预测价值较高,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对此部分患者常规使用CT进行筛查?
张兆琪教授:胸痛作为一个临床症状,发病原因较复杂。发生胸痛的患者不一定患有冠心病。遇到胸痛患者,需首先评估这个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即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和10年心血管病风险,再决定是否做冠状动脉的CTA检查。目前,没有规定要对正常的健康人群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有危险因素,例如患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或有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即使其平常并无显著的症状,也都属冠心病CT检查范围。
我们发现,很多冠心病患者并无典型的心绞痛等症状,却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并未达到70%,也许只有约50%,并未引起心脏任何异常症状,心脏功能代偿良好,但由于管壁上有不稳定的斑块,出现斑块破裂,最后造成心肌梗死。有文献统计显示,狭窄程度在70%以上发生心肌梗死的人群仅占16%,而狭窄程度在70%以下,即在50%~70%,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占84%,因此如果我们对管壁上的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判定其是否是易损斑块或不稳定斑块,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可能避免不良结局发生。因此我认为有上述冠心病危险因素,也包括肥胖、吸烟、过度饮酒等,危险因素越多,应越关注是否有潜在的冠心病。当然,非常重要一点是不能在健康正常人群中做体检,因为射线量很大。
《国际循环》:在对冠心病患者的无创检查中,冠状动脉CT、平板运动心电图以及同位素核素心肌显像三种检查的适应证的区别?
张兆琪教授:平板心动图检查无创伤,是一种非常普遍、简单和经济的检查方法,可以筛查出一部分的冠心病患者,但它有潜在的危险性,即可能在运动试验过程中诱发或加重患者的心肌缺血,出现心绞痛,而且不能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以及狭窄的程度。
同位素核素是目前心内科医生接受的检查方法,但不够普及,同时空间分辨率不够,例如不能鉴别透壁性与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随着研发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PET、MP-PET。核医学检查另外一个很大的弊端,即费用太高。
CT由于图象和解剖图像类似,容易看懂和接受,目前已非常普及。CT的缺点是射线剂量比较大,目前已有逐步减少的趋势。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50家64排CT,平均每个冠状动脉CTA的辐射剂量为15.4 mSv。我们采用很多方法来降低辐射剂量,例如迭代重建,在3 mSv以内就能解决一个冠状动脉CTA。同时,我们医院还采取“个性化处理”来降低CT扫描剂量,这种方法应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