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国际循环e周快报第33期
[2012/7/5 10:44:15]
 全文(共3页)

  e周快报,一手掌握!
  方寸之间,尽观全球医学前沿
  瞬息一瞥,饱览权威学术资讯
  【本期导读】
  >基因型对药物戒烟的影响
  >CHADS2评分可预测房颤
  >房颤患者药物治疗的现状
  >张澍中国心律学年度报告
  >贫血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消毒的起源和历史发展(下)
  【Cover Story】
  一项纳入4000余例患者的最新研究显示,长期高钠摄入与尿酸、尿蛋白等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相关。该研究首次证实钠摄入与血清尿酸的关系。结果提示如果患者尿酸和尿蛋白水平较高时,高钠摄入会增加高血压风险;而当患者尿酸及尿蛋白水平较低时,两者无显著关联。高钠饮食可能先造成血管损伤,如持续则易导致高血压。长期高钠饮食本身亦有可能使人群转变为盐敏感型。

 


  【时讯速读】
  ◆一项旨在阐明不同基因型患者对戒烟药物不同反应的研究显示,有特定高危基因变异的吸烟者戒烟更困难,但对戒烟治疗的反应性比其他吸烟者高3倍。Volkow博士认为,该研究是基于已知的尼古丁依赖的遗传易感性,结果可帮助医生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戒烟治疗,并显示基因筛查对早期降低患者烟草成瘾风险及健康危害的作用。
  ◆2012年世界心脏电生理和心脏技术大会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常规用来预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CHADS2评分也可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新发房颤风险。Nazeri医生介绍说,CHADS2评分根据心力衰竭或低LEVF、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和既往短暂性脑缺血或卒中来计算出0~6的分数,用简单的评分系统鉴别出术后房颤高危的患者。
  >>详阅www.icirculation.com
  【本期关注】
  2012中国心律学年度报告
  ----------------
  在东方会开幕首日,来自北京阜外医院的张澍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心律学年度报告”的大会发言。张教授在发言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心律学科的发展情况,包括起搏器植入稳步增长,ICD治疗由二级预防转为一级预防,CRT已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消融例数持续增长等重要信息。
  ★具体工作情况与成果
  在我国,心脏起搏器植入量逐年增加,单、双腔比例近几年来基本稳定。ICD的植入总量有所增加,CRT的植入情况要好于ICD。但在总体上,各类起搏器的植入率仍偏低。每百万人口植入的例数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说明仍有相当患者未得到更好的治疗。导管消融数量近3年来每年增长约8000~9000例。起搏器植入与导管消融工作的开展均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关。目前,年病例数多的医院仍只占少数,提示在培训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尚存的问题与对策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心血管介入诊疗的管理已初具规模。张教授介绍说,目前已制定了心律失常介入医师的准入流程;许多医师已通过考试获得资格,为心律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目前仍存在医师培训不足、ICD和CRT植入量不足、植入性器械术后随访工作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壮大队伍,提高心律失常诊断率和治疗率。另外,要重视心脏性猝死的防治工作,要在一、二级预防方面做更多工作,包括心肺复苏的全民培训计划。

 


  【名家访谈录】
  刘少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在心房颤动和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领域颇有建树。刘少稳教授于2004年主编的《心房颤动与导管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术》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方面的专著,为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在我国和亚洲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房颤患者的药物治疗
  ----------------
  ◎房颤药物治疗的现状与缺陷
  目前房颤药物治疗的效果仍较差,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基本上不能改善房颤的愈后,甚至可能增加死亡率。唯一可改善房颤愈后的药物是决奈达隆,但也只限于特定的患者中。②药物治疗还有一个重要领域是预防血栓。抗凝药物在房颤治疗中非常重要,积极预防血栓可以减少并发症,减少死亡率,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获益。③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有效,但其费用高昂,技术难度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老年房颤患者应采取积极抗凝
  由于约80%的房颤患者都是60岁以上的,因此房颤是一种老年病。老年人的血栓风险高,房颤抗凝出血的风险也高。很多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最能使这种患者获益的还是积极的抗凝,尤其是华法林抗凝。目前新的抗凝药物主要是Ⅹ因子拮抗剂和Ⅱ因子拮抗剂,其对房颤患者的血栓预防作用不劣于华法林,而且出血风险少,尤其是严重出血的风险明显减少。同时,这些药物是固定剂量服用,无需监测INR,受食物和其他药物的干扰少,因此患者长期服用的依从性较好。这些都是房颤治疗的重要进步。
  >>请登录国际循环occ.icirculation.com,聆听更多专家访谈录音,浏览中英文对话全文。
  【会议预告】
  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腔内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混合(杂交)手术的应用使临床血管疾病治疗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成功举办第一届论坛以后,第二届“北京大学血管论坛”将于2012年8月16~19日在北京龙城丽宫国际酒店隆重举行。“北京大学血管论坛”已经成为我国介入放射学及血管外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以及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课程之一。
  【JACC精选】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6年随访:是缓解而非真正治愈
  ----------------
  一项研究对103例接受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患者进行了≥4年的随访(中位随访6年),结果证实,接受AF RFCA后,患者晚期AF/AT的复发率为5%~10%/年。PVs(肺静脉)的延迟重接很可能是阵发性AF患者AF/AT晚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持续性AF患者复发的促进因素包括PV重接、正在进行的左房重构及潜在的合并症。(Am J Cardiol 2012;109:1179-1186.)
  经导管或外科手术主动脉瓣置换后的2年结果
  ----------------
  TAVR是瓣膜病治疗最为重要的进展之一。一项试验纳入了699例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高危患者,并随机分配接受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外科AVR)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研究证实了TAVR技术的耐久性,反映了采用第一代设备的早期经验,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和新一代装置很可能与手术结果及改善长期结果相关。(N Engl J Med 2012;366:1686-1695.)
  CT血管造影使可能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安全出院
  ----------------
  一项旨在评估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是否可让因胸痛就诊患者安全早期出院的研究显示,对可能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低至中危患者,采用CCTA似乎可使很多患者安全迅速出院成为可能。这项大规模随机研究证实,常规应用CCTA可减少住院率,缩短住院时间。(N Engl J Med 2012;366:1393-1403.)
  >>详阅《国际循环》6月刊
  【读者之声】
  针对之前e周快报话题 “新型口服抗凝剂能否进入一线阵容?”,有许多读者发表了他们的个人看法,现撷取有代表性的意见如下:
  ※山西省左权县人民医院马瑞斌医师:目前,华法林还是房颤抗凝治疗最主要的药物,大家都熟知对于华法林的优缺点,运用也比较自如,但它的各种副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终究会发现比华法林更安全可靠的新药!
  ★以上读者可获赠电子礼品一份,请于下月初注意查收短信!
  【e周争鸣】
  心力衰竭中的贫血是否应成为治疗靶点?
  ----------------
  ■正方观点:贫血应成为心力衰竭的治疗靶点——一些回顾性研究显示,促红细胞生成药物治疗可在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入院风险的情况下,纠正贫血状况,改善肾脏功能。这个发现有力地支持了先前的证据——这样的药物对贫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作用明显。另外一些研究也证实,贫血可以独立预测心血管住院率及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在美国心力衰竭(HFSA)大会上发表的一些报告显示,在收缩功能尚存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出现了大量贫血的现象,而且贫血与冠心病严重性之间存在逆向关系。
  ■反方观点:贫血不应成为心力衰竭的治疗靶点——目前有证据显示,贫血对心力衰竭的作用与心室功能无必然联系,这意味着收缩功能尚存的患者不应被排除出研究贫血与心力衰竭关联的临床试验。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死亡率成直接和显著的相关性,而在贫血患者,死亡的危险指数随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与研究者开始的设想相反,贫血对没有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最大,而对逐渐严重的冠心病患者,贫血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下降。
  >>本期互动:您如何看待心力衰竭时的贫血治疗问题?贫血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如何?欢迎就此发表观点参与互动,请发送IC+回复内容至15210699581或登录国际循环网www.icirculation.com e周快报专区发表看法,我们将在今后的e周快报中选登。
  ★凡参与互动的读者,均有机会获赠电子礼品,欢迎大家继续积极参与!
  ★为方便广大会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对国际循环网有关问题进行反馈,我们创建了国际循环官方QQ群:125260668。诚邀各位会员踊跃加入,所有加入本群的会员将免费获赠1年期《国际循环》报纸!


  【微博传音】
  @胡大一:做好中国的预防与康复事业,功在当代,利泽千秋。唯有顾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患者与公众健康利益,才能沉下心来,愚公移山。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至少“八年抗战”方可见成效。(6月29日)
  【关注微博】
  “国际循环网”新浪网官方微博已经开通,定期向读者传达心血管领域会议信息和最新学术进展,时效快、互动性强。微博地址http://weibo.com/icirculation,欢迎加关注!

 


  【医史人文】
  ※消毒的历史发展(下)※
  1860年,英国医生李斯特(1827—1912)任格拉斯哥大学的教授,在当时,最让外科医师苦恼的疾病是丹毒、脓毒症和坏疽。一位化学教授启发李斯特参考巴斯德发酵的成果,即发酵和腐败是因空气中的微生物所致。李斯特想到采用化学物质消毒,他听说苯酚溶液能去掉下水道里的臭味,于是他试用苯酚来做外科的消毒。最后经过反复的试验,他成功了。
  1882年,在德国波恩工作的外科医生弗里德利希·特伦德伦堡在自己工作的医院里首先研制出了蒸汽灭菌器,这是通过物理手段灭菌的雏形。
  1883年,法国医生特里伦继高压蒸汽灭菌之后,对外科器械采用煮沸、干热、火焰灭菌,废止以往使用的木制器械,全部采用金属品,而且充分冲洗手术者的手,以保证手术的安全。他发明的无菌法对外科手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888年,富伯林发明了升汞、乙醇,用于对手的消毒。同年,柏林皮肤病学家、内科医生保罗·菲尔布林格改进了手术消毒方法。
  1891年,席梅尔维斯制成了手术器械煮沸消毒器。
  1908年,格罗希采用碘酒对手术部位皮肤消毒。
  【About Us】
  ====国际循环====
  秉承“同步传真国际循环进展”的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多种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广大心脑血管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e周快报订阅方法==
  一经注册为国际循环网www.icirculation.com实名会员,即可成功订阅。
  ==编读往来==
  如果您对国际循环报纸、网站、电子期刊、e周快报有更多建议或其他问题,也可发送邮件至media@medcomax.com,期待您的反馈!邮件标题请写为“国际循环网问题与建议”。

 


[下一页] [1] [2] [3]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