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对心力衰竭的综合管理涉及到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各个方面,是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合作。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Richard P. Shannon教授在第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对这一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Shannon教授说:心力衰竭是影响全球人民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据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流行病学资料,在中国,心力衰竭人群总发生率为0.9%,400万人受心力衰竭折磨,心力衰竭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心力衰竭。在美国,具体的指标稍有不同。但心力衰竭作为一个严重危害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在与其斗争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是巨大的。
Shannon教授介绍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和器械治疗进展,从地高辛、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呋塞米)、血管扩张剂、ACEI和ARB到心脏除颤器的使用和心脏辅助设备的使用,临床研究的进展(如比较卡维地洛和倍他乐克的COMET试验),药物剂量的探索,新型药物的开发(如去甲肾上腺素抑制剂的OVERTURE研究)。
在心脏辅助设备的介绍中,Shannon教授强调了双心室起搏的重要性和ICD植入的局限性,比如ICD植入患者中会有30%发生不可避免的死亡,只有7%-8%的患者因ICD植入而挽救生命,但ICD的价格是相对昂贵的。
Shannon教授提出在心力衰竭管理中,心脏替代疗法(干细胞疗法)、心肾综合征、心脏能量代谢、心脏肌球蛋白激动剂的重要意义,是未来有望取得突破的治疗方向。
最后,Shannon教授总结:近60年来,神经内分泌阻滞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心脏机械支持是新兴的治疗技术,有效但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心脏再生是有巨大潜力的技术,但需要临床前研究;个体化治疗和综合管理心力衰竭意义重大;心脏能量代谢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山医院 高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