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指出,血压三达标对于卒中防控具有更大的意义。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心脏病,中国是全世界脑卒中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高血压对卒中的危害大于冠心病,是卒中的第一大危险因素。
与冠心病相比,脑卒中发病机制更加复杂,人体具有血流自动调节机制,以保证血压变化时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流的相对稳定,高血压、靶器官损害、血管病变等因素,常会影响脑血流调节机制,在此情况下,血压迅速降低至正常或更低,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灌注的迅速减少;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患者,其平均动脉压与脑灌注血流呈线性关系,血压轻度下降即可引起灌注血流的显著减少。因此,在治疗慢性高血压时应避免过快降压,使患者血流调节能力逐渐适应血压的变化,避免引起心脑器官的缺血发生。
2007年ESH/ESC指南强调急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尤其是梗死或缺血区域),降压过快可导致灌注不足和脑损伤加重。清晨是卒中的高发时段,晨峰高血压显著增加卒中风险。血压波动大增加颈动脉硬化进展,而IMT与卒中风险密切相关,长期血压大幅波动显著增加卒中风险,卒中患者需长期达标。因此,平缓降压、晨起达标、减少血压长期波动有助于降低卒中风险。
图2:长期血压大幅波动增加卒中风险
研究提示,血压变异性(BPV)与卒中具有相关性,指南推荐,应当选用降低(至少不是升高)BPV的降压药物。长效CCB氨氯地平直接作用于血管,能有效降低BPV。ASCOT-BPLA研究清楚地表明,在降低BPV及预防卒中和心脏事件方面,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替洛尔+利尿剂。苯磺酸氨氯地平是目前唯一具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可改善长时BPV的长效C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