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请您介绍一下今年CIT的特色,包括国内外专家、学会的阵容、以及组稿情况?
徐波教授:CIT的组织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内容的组织、另一个是会务方面的组织。这么多年来都在力求完美,组织工作投入的精力都比较大,跟我比较熟的人一般都能理解我们办会的理念,这是一年的工作,这是最大的一个不同的观点,不是会前几天、几个星期、一个两月的事,应该是以一年为周期,不同的时间点,经过这些年,越来越清晰的一个观点就是:比如这届会议结束以后,我们通常做的第一件事是写感谢信,从这封感谢信开始到下一届开会之前整个筹备期确实是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越来越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首先要定出这一年的不同的时间点,要完成什么任务,以我和陈凯为核心,筹备工作我们俩做的相对多一点,往往是先把未来的一年里的里程碑、时间点选好,原则上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耽搁这个准备工作,遵守时间的规则是第一重要的。
媒体感兴趣的是筹备与组织工作,总体上,CIT十年来之不易。CIT2012在学术日程上很丰富,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启用的会场最多、1000个以上的讲课/讲座/发言、2700人次的学术工作,比如说主持完一个日程算一个,整个三天半的时间内涉及到至少2700人次;手术转播,7家医院,累计至少25个小时;从规模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世界第三大介入会议,TCT、PCR、CIT这个是没有争议的。我们遥远领先于其他,CCT和韩国的会议,从学术总量来说应该是第一。
组稿情况:组稿包括英文摘要、临床病例、《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重点号全文的征文、最新临床试验的征集,还有青年医师研究奖的申请。从英文论文摘要的方面来看,篇数和既往差不多,600篇左右,但是质量在明显提高,这次审稿更为严格,每篇至少包括2位以上外宾的5个审稿人的盲审,所以质量是明显提高了。病例(今年)是大丰收,去年CIT的征集病例已经是全国所有会议、甚至是全世界所有介入会议里最多的,去年有190个左右,今年至少有360个,必须说病例是大丰收。第三个是CMJ重点号全文,是一个比较好的成绩,有八九十篇,最后经过几轮的选择才能发表十五篇左右。最新临床试验是CIT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数量、质量上都逐渐有提高,后面会详细介绍几个重点试验。
国内外专家:CIT在国际上逐渐被认可,越来越多的朋友,很多国外的顶级专家都来参加CIT,由于今年是十年的庆祝,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国外的专家有更多的吸引力,世界介入心脏病学领域最顶尖的50个专家这次全来北京,以前从来没有凑在一起过,包括TCT、PCR,欧美之间有点矛盾,所以最近几年互相不太频繁(交流)。这次在北京,应该说国际上的专家足够了:比如代表TCT的Martin B. Leon、Gregg Stone,PCR的Jean Marco、Patrick Serruys,EAPCI(欧洲PCI协会)的Jean Fajadet,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顶尖专家,所谓的“大腕儿”。日本方面也来了很多专家,因为去年正好CIT期间日本地震,我们精心设计的中日论坛就不是那么好进行,今年大概有30多位很好的日本专家,特别是做CTO做得最好的几个都来了。其他地区和领域的无论是搞心血管介入治疗还是搞临床研究,甚至包括基础、转换医学等等方面的专家都来了很多,国际上的阵容应该是足够强大的,国内这边几乎所知道的心血管领域的专家都到了。我们拥有一个比较大的学术总量,我们现在主席团中外成员一共是700多人,有2700多个角色,因为有很庞大的一个量,使我们的专家在会上都非常忙,很多的工作、角色,大量的讲课。这就是国内外专家参与的一个概况。
《国际循环》:作为学术日程的总设计师,您能否给出一些推荐,最不容错过的亮点和热点有哪些?
徐波教授: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我不能称之为总设计师,只是协调这些工作,我自己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三年前成立了一个CIT学术日程委员会,包括了国内外专家,特别是美国CRF、TCT,Martin B. Leon做负责人,每届CIT开完以后,大概两三个月后我会去一次纽约,我们有一个小组是设计这个日程的专家,要坐在一起开一天的会,要把下一届CIT的整个轮廓、日程一览表设计出来,然后要把每块日程选择一个执笔的设计人,是这样的一个原则,工作方法,当我们把这个工作分配下去以后,大家效率比较高。这个学术日程并不像有的会选了很多,我们这个小组人数比较少,只有互相比较认可的7、8位,所以效率比较高,日程反馈上来以后主要由我、高院长、Martin B. Leon三个人综合调配,再做一些细化的工作。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基本上以今年的日程为例,我们应该是6月底、7月初开始启动的,到10月底开始几乎就是每天只睡4个小时,根据我的计算,如果时间不投入足够多,就完不成,CIT没法开,每年都有这样一个规律,不光是我一个人,可能有一批人跟着我这样做。
日程的产生每年都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并不是完全凭自己的印象,CIT2012的主题是:实践与规范(Pratice and Optimization)。我们在第一轮初步日程就有了,首先要明白CIT是一个中国的介入心血管大会,不想成为TCT或PCR,主要的听众、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中国医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参与因为他们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感兴趣,并且他们也觉得能学到东西,但是我们主要的对象还是中国医生。因为中国处在心血管介入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不论别人说什么,外界、政府、业内的一部分对介入不感兴趣的资深专家的“恶语”,但是它的发展将以自身的规律往前走,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所以高院长一直坚持这个主题,要规范化,这个是符合党和国家对我们的一贯教育。另外,规范化不等于叫停,不等于不让做,所以我们规范与实践,介入心脏病学一定是实践的科学,一定要足够的去动手、去实践、去做,实践中才能学习到东西,所以我们准备大量的病例,还有转播手术,这个实际上不是光通过讲课就能学会的,很能说但不会做(不行),必须要动手才可以,所以我们的主题是“实践与规范”,所有设计的日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
《国际循环》:您能介绍一下每天日程的重点吗?
徐波教授:那我就挑媒体和读者可能感兴趣的重点介绍一下。
第一天(3月15日),着重介绍多功能厅A厅。
第四届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
推动心血管介入的临床研究,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2009年在皇冠假日酒店开的第一届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到现在第四届应该说这个峰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心血管介入的临床研究,从基本概念到方法学的掌握,到更多的中心和企业的参与,到今天已经有一批我们中国自主进行设计和完成的临床试验已经登上讲台,以及发表在国际上的文章,应该说它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课程的进步,我们也在改造这个课程,并不是在抄袭、重复去年旧的,所以第一届比较像一个启蒙教育,一天半的日程,几十个题目,面面俱到,发展到今天更有针对性的设置,我比较推荐第四届临床研究专题研讨峰会。
按日程,第一部分都是讲一些基本的要素,做临床研究要有哪些设置,完成一项临床研究要懂一些基本的知识;第二部分是最核心的,我们CIT独创的,通过资深的临床研究专家,既是介入心脏病专家又是统计学专家,这样的人通过一两个实例,阐述这样的例子来回答某一个我们感兴趣的临床研究设计中、实施中具体的统计学问题,这个是现在大家很需要的,欢迎大家去听,包括试验的解读。很多媒体发彩信,报纸报道,请国内专家点评,解读某个研究,但由于他们统计学知识缺乏,说的驴唇不对马嘴,所以这些人最好先去好好学学这个课程,我的意思是第一天的重中之重是这个临床研究峰会,有它的发展过程。临床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经常会想下个五年要做什么。我们已经进行了四年临床研究(峰会),全国教育了大概500名医生,参与了这个课程,下一步我觉得在心血管介入领域应该进入到一个创新的时代,我觉得应该办一个“介入创新峰会”。
介入创新峰会 多功能A厅
介入创新峰会分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一个主题演讲,Dr Leon是我们心血管介入领域做技术创新,他几乎参与了从介入治疗诞生到今天TAVR的一个时代,几乎所有心血管器械创新研发的一个过程,所以先是由他做主题演讲,心血管介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后面有两部分内容,一个是药物洗脱支架的创新,未来药物洗脱支架的发展方向大家各抒己见,有很多内容可以交流,另外一部分我更看好,是非冠状动脉、非药物洗脱支架的介入治疗,比如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包括二尖瓣、经导管去肾神经化消融的技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以及对未来其他疾病的观点,它不但能治疗顽固高血压,还有可能对于糖尿病、心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都可能有帮助,这个是很多很多非冠脉的创新技术疗法,将会在这个课程上演。在这里我做了很多精心的努力,几乎把我们所感兴趣的方方面面,非冠脉的创新技术全世界最早参与这项工作的人都找来了,都是非常原汁原味的,其中有一位治疗ED的专家。这个会非常有趣,有大量的新的内容,这样的一个峰会也只有TCT有,有些人TCT没去,国内其他任何一个会不会有这么多的知识量,所以我高度推荐介入创新峰会。
第二届中日友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
从去年开始办第一届,由于地震、海啸影响,是不可抗拒的,今年我们继续做了精心的准备,中日的交流还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我们有很多的共同话题。日本的医生以做CTO,(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著称于世,国内专家也越来越感兴趣CTO的介入治疗,特别是反向的、逆向的技术。在这论坛中有三次大量的CTO手术转播,以及从Dr. Osamu Katoh,世界上做CTO逆向创始人,一直到国内很多专家参与交流,对于复杂冠脉介入治疗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课程,在去年的基础上,希望今年可以获得一个比较大的成功。
第二天(3月16日)
开幕式和全体大会
开幕式全体大会非常重要,期间除了外周和结构性心脏病的转播(A厅),上午其他会场都关闭。从8点开始先是一个特殊的示教演示的转播,来自阜外医院的关于顽固性高血压的转播,相当于开幕之前的暖场。开幕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录像片、祝词,最重要的是两个讲座,主要的想法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一个是高院长的:中国PCI之路,第二个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最资深的心血管介入专家:Spencer B.King,他是当年和瑞士的Gruentzig,Gruentzig是PCI、PTCA的创始人,他1977年创造了PCI、PTCA之后,1978年他去了美国亚特兰大,在美国传授这项技术,当时Spencer B.King是他的第一个partener也是第一个学生,他们俩合作一起把PTCA在全世界推广,Gruentzig很早就去世了,所以Spencer B.King是目前在世的最资深的专家,由他来回顾PTCA或PCI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历史,77年第一例,从过去35年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怎样展望未来,这个是开幕式的两个纪念性的讲座。
CIT@TCT全体大会
我们的全体大会和一般会议不一样,很少有任何一个会议会花大概200分钟的时间让这么多人参与讨论,几乎都是请所谓大腕专家不停地讲座,似乎把年度最热点的话题都讲了,这是一种办会的思路,但是我们CIT学术日程委员会同时认为这种方式不好,我们觉得对于CIT在日程上要创新,让大家有参与感。我们讲规范与实践,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就要把最重要的课程变一个新的形式,既然大家喜欢临床实践,喜欢讨论病例,干脆就在全体大会上讨论病例,这么黄金的时间所有人都在看,首先让一个年轻医生报告一个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生的一个天天可以看到的很普通的病例,就此请十几个世界上最顶级的专家,就这个类型的病例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最后结尾让一个顶尖专家用5分钟做一个lecture,告诉我们比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整个的治疗,不光是介入治疗,哪些是最核心的元素,这样的一个模式。我们选取了几个主题,急性心肌梗死、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复杂病变、CTO、左主干、多支血管病变。
第四个话题就是未来的介入心脏病学,包括完全可降解支架、TAVR、经导管去肾神经化消融,精心设计的课程会很有意思,远远的超过以前的模式,一个专家在上面讲,几千个人在下面听,也没有讨论,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发表不同的见解,然后经过争议或争论得到一个共识,这样才更有意义。我希望你们在报道中大量的来宣传这个session,在纽约开会大家一起想出的这个主题,选择主持人、选择讨论专家、病例报告人到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来准备病人,一直到上周我和Dr Leon联系,在每个session设计一批问题,然后请在场的专家以及全体的观众如何参与等等,这个方式会非常有趣。除此之外,结合到中国及亚洲近期的重大发展,我们看到中国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地区,近些年在介入治疗学的发展上做出的贡献,并且领军全球的未来一个潜在趋势上,我们希望能再提高一步,所以在全体大会上第一部分就是一个来自亚太10个地区以及国家的专家的一个讨论,将围绕着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各个国家把自己的病人临床实践情况,做学术研究的情况,以及医学继续教育包括会议的情况做一个展示。这个全体大会应该是CIT这么多年来的第一次,这个改革的形式也配得上CIT十年庆典的高潮,我对这块非常兴奋。
最新临床试验发布
CIT目前是国内目前办的会里面原创的东西最多的,我们第一次推出最新临床试验,好的国际会议真正的水平是由临床试验发布决定,举个例子,参加ACC的人,三万人有一万人是冲着一个试验去的,听完他就走了,如果我们CIT将来发展到那一天,我觉得我们的学术水平就真的提高了,现在达不到,但是我们必须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自己脚踏实地的干,我们有很多年,在我们的研究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时候,我坚决要设立这个session,让大家主动去参与,这个形式我觉得是介绍中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方式。
最新临床试验首次公布这次有三个日程,3月16日下午是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是比较代表我们当前血管介入研究的水平,特别是韩院长有一个TRACK-D,是一个已经做了三年的项目,是目前全世界入选病例最多的、评价他汀对于糖尿病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影响的一个随机对照试验,很大的一个项目,是一个里程碑的研究。
第二个是陈绍良教授的DK-CRUSH III,他一直都是搞DK-CRUSH系列的,这是一个针对左主干分叉病变用不同的术式,都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术式,一个是裙裤式支架术,一个是DK-CRUSH双挤压技术,比较它的临床造影疗效,也是国际多中心研究。后面还有两个稍微小一点的,分别是瑞金医院张奇教授的比较5进6导管对复杂PCI影响,另外还有一个颜红兵教授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 第二场是在17号上午,中国药物洗脱支架的集锦,关于中国药物洗脱支架的一系列临床研究实际上都是这个日程上,有FIREBIRD 2、EXCEL,都是我们国家自己的药物洗脱支架,还有新型的降解涂层支架,比如NOYA,两年的随访,特别要提高院长公布的TARGET I试验的长支架压缩,新一代的药物洗脱支架,是我们领导的一个比较大规模的上市前研究,一个系列研究,从人体触位试验到随机对照试验和国外进口产品的对照,以及real wall扩大适应征的注册登记,总例数要做到1000例以上,现在已经入选完毕,准备在CIT上公布的TARGET I 里面的长支架队列,让这个结果也是非常令人兴奋的,我们的目标是随机对照,想在今年的晚些时候,TCT的Late-breaking trial公布,整个它的价值主要意义是一种新型的、中国自己创新的药物洗脱支架,而这种新型的技术是国外的其他企业没有的新技术,在中国SFDA新的严格要求的药物洗脱支架上市临床研究指南公布后第一个研究,以前中国的药物支架上市,大概做几百例就可以了,这是第一个上千例的试验,而且将来对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技术和新产品诞生都有标志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17号下午,更多的是各个中心自主研发的课题,基本上没有什么企业、商业因素驱动,比如抗血小板治疗、复杂病变、左心功能不全的病人自主研发课题的展示,我对今年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是充满信心的,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逐步提高,研究的规模也在增长,当然也希望将来伴随着例数的增加,更好的研究,特别是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能够领导世界上对于心血管介入PCI改变指南这样影响的大规模研究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出现,另外除了例数本身,研究的质量越来越高,这就是我介绍的第二天的亮点。
其他也有很多亮点,比如说PCR at CIT、STEMI的峰会、生物可吸收支架研讨峰会,这些都是第二天最大的亮点。
第三天是内容最多的一天,无论是十多个会场的正会、卫星会内容都很丰富,着重介绍310会议室下午的会:结构性心脏病TVT(经导管瓣膜治疗),虽然我国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开展TAVR等新技术,但我相信这是介入心脏病学的下一个里程碑,根据全国调查的注册登记资料,大量的老年病人有这个问题,但要把这个技术发展起来,一方面是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另一个国内新的器械的诞生也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开展起来,但是TVTsession一样非常重要,给更多的人一种启蒙、教育,让大家有这个热情参与到这个工作中来,让更多的人支持这个事,这个价值是对未来的影响。CIT的学术日程在设计的时候贯通了我的一个想法,就像买股票,就是要买未来,不能总是回顾昨天做的事,要更多的展望明天。
第四天以病例交流为主,大量的征集病例和临床病例、精选并发症,三天半的日程单纯以case review 或 case presention出现或进行讨论交流的,至少占整个日程的40%,这也是我们有目的的进行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回到我们的主题,突出规范化实践,介入心脏病学是实践的科学,必须要有具体的病例来讲,不能只讲指南、临床试验这种非常高端的东西,现在面对很多的病人,需要大量的新的介入医生参与到这项事业中,很多基础培训是靠这种方式来进行的,第二我们有大量征集病例的这种形式,很多场合有这种交流机会,包括最后一天的病例讨论,还有17个病例早餐会以及第一天的最具教育意义临床病例竞赛,这么多的病例内容都是大家投稿征集上来的,但是360多个病例,很多好的内容放在这里面,鼓励大家的参与感、积极性,我相信这里边也会发现很多的亮点。
其他的日程也有我们大量的心血,比如结构性心脏病、外周血管治疗,都是很多专家精心设计的,还有药物治疗、药物研讨会,贯穿我们CIT十年来从第一届到现在一直保持的冠脉介入教程,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就是改名为:冠脉介入实用教程,这个也非常有趣,尤其是今年的冠脉介入实用教程又做了一些变化,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叫怎么做?(How to treat?)这种形式我们选取了六个主题,每个主题有一个人报一个病例,只有病史和造影,先不报怎么做,讲出以后有其他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模拟去做,后面是真实病例是怎么做的,这样的形式叫“how to treat?或How should I treat? ”。这样比较经典的形式我们今年尝试一下效果怎么样,更多的是调动参会的听众能够参与发言,这个是我最大的一个目的。
第二个是去年就开始执行过的,3月17号上午的冠脉介入实用教程第二部分:争议病例专场,去年第一次实行的时候非常火爆,我当时9点去致开幕辞,开始之前已经座无虚席了,说明大家都很关注,因为我选取的是一些有争议性的,适应征问题,怎么做,方法技术问题,什么时机去做,比如说非ST段抬高、ST段抬高,早起做还是晚期做,没有达成特别明确的共识,个体化治疗中有很多困惑的地方,甚至说“批判性”的病例,这样能够唤起大家的参与感,今年继续尝试。
第三第四部分是我们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慢性完全闭塞的内容,CTO应该是一个很经典的课程,除此之外还有药物洗脱支架峰会、左主干和分叉病变的峰会,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日程。而且今年特别是左主干和分叉病变的峰会我们想全英文进行,突破一下,国内也有一批医生表达能力很好,要给他这个舞台,会议有大量的交流是用中文,为了基层,但是也要有相对高端的,为有这种表达能力、有这种愿望的医生,创造舞台用英文交流。另外像心律失常也是贯穿始终的,心律失常的日程设置也是非常有趣,并不像平时看到的比如“心律失常年会”,因为那样的是完整系列,CIT上的心律失常的日程是一些亮点、热点讨论,以新的形式,并不完全是讲课,有时候是以争论、交流、辩论的形式来的,最后再提一点影像设置日程,包括是三部分IVUS培训、OCT培训、FFR培训,加起来是20个小时,现在对于IVUS、OCT、FFR在我国越来越火,FFR未来可能要更加关注,因为FAME II研究刚刚提前中止,是对比FFR引导下的PCI加药物治疗对照单独药物治疗以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一个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在以前COURAGE试验带来巨大的困惑和巨大的炒作,有很多人几乎否定了冠脉介入,因为既然做介入不比吃药好,那为什么还要做介入呢, 对大量的稳定冠心病人。FAME II研究提前终止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个trial计划入选1800个病人,实际上只入选1200个病人,中期分析发现,PCI显著优于药物治疗,在MACE的发生方面,这个理论的根源是FFR引导的PCI可以真正发现病变缺血对人造成的损害,因为能够发现缺血,所以PCI是有价值的,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大家关注影像指导下的介入治疗,以及这些影像在冠心病治疗的未来可能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这就是我对整个日程的一个综合回顾。
《国际循环》:本次CIT大会的主题是见证和推动亚太地区成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领军,目前欧美仍然是领跑者,我们如何理解这次大会的意义?
徐波教授:我们有很多机会和欧美的大腕专家交流,其实在他们心目中已经不是这样了。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会做CTO不是大不了的事?组织大规模上万例试验才真正牛?不是。在Dr Leon、Dr. Stone、Patrick Serruys心目中,你做的好我就真心佩服你,我们是来跟你们学的,所以我们这句话“亚太地区领军全球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请欧美的专家来参加CIT,并不是早年光来“show”的,也不排除个别人有这种想法,绝大部分朋友不是这种心态,如果是那样,全体大会黄金时间一人讲一个lecture,飞一万多公里连一个lecture也讲不上也愿意来,实际上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且亚太地区不光是中国,其他国家也发展的很好,各具特色,真正是什么样的完整面貌,只有在16号早晨会议举行的时候才可以看到,不可否认,继续进步的方向清楚,但是我们技术上有提高,例数上大大发展,而且持续在发展,欧美都已经不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仍旧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自己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对于有些指南的执行,对于规范化方面还存在参差不齐的水平,所以我们才要不停地举办学术交流、培训班来提高水平,另外我觉得责无旁贷的就是提高研究水平,高质量大规模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做研究,而是为了世界上的介入心脏病学能够贡献更多的数据以规范或者改写未来的指南,通过中国对于世界数据的贡献而得到更广泛的尊重,应该融汇在里面。我们在临床技术方面至少不差于甚至优于欧美。例如我们的介入指南刚刚有一个简易本要更新,CIT上要发布,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们做的很认真,但是里面引用的数据、文献大量的是别人的,和我们整个创新国家的发展、科研型医院的建立还是有一些“Gap”。
《国际循环》:您刚才提到欧美在某些方面已经不发展了,指的是?
徐波教授:主要指的是例数,人家是一个稳定期,另外疾病的发展有自身规律,预防这些方面都会起到作用,发病率也在减少,这是一个综合问题,从全民Health care的角度讲,介入不是万能的,做的越少越好,老百姓生活越好,质量越好越健康,但是如果面对这个问题第一位是解决问题,一方面追求长期的通过预防控制疾病而减少发病率、死亡率,一方面把已发病的病人获得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机会,广义和狭义并重,教育病人的同时也要培训更多的医生会做、做好。
《国际循环》:在技术创新和推动行业发展方面,与欧美相比,您觉得亚太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徐波教授:现在已经被唤醒,应该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或者说欧美一些大腕专家,为什么把重心放在中国、放在亚太地区,最主要的是他们有一种期待,因为有很多新型创新的技术在相对稳定的空间和环境里已经得不到继续的发展,如果我们中国很快把自己变成一个在学术发展或技术发展的壁垒的一个老龄化的环境中,那我们愧对这个时代,我能看到一个很短期的未来,支持大量的创新技术在中国早一点上市,以或者我们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这是一个机遇。
《国际循环》:您对明年CIT的合作,尤其是国际合作有什么计划?
徐波教授:明年CIT的日期已经定在明年3月24号。日程第一页就是预告明年,已经成为CIT的一个惯例。对于国际合作,既往的传统合作伙伴我们还要加强友谊,比如说战略合作伙伴TCT、长期的合作伙伴PCR、EAPCI、ESC,日本的CCT(日本方面会和更多的组织融合在一起)、韩国有SOLACI、美国有CRT、亚太有ASCT,这些都是长期的伙伴、也不排除有新的伙伴加入。因为有一个背景的变化,现在TCT改名为TCT in partenership with ACC,在每年ACC的介入会上有一个 ACC@II,今年叫做ACC@II TCT,明年据悉叫做ACC TCT,ACC虽然和TCT是两个独立的组织,而且是一大一小,一个更广泛,一个是介入,但他们是partener的关系,融合的比较好,所有ACC上的介入学术日程都交由TCT来负责,ACC今年在芝加哥,明年在旧金山举行,在这种背景下也不排除我们和ACC有更多的紧密合作,从我自己的看法,国内有很多以介入内容起家的会议后来一个个都变成了心血管综合大会,我永远不想变,不想变成一个心血管综合大会,想一直做心血管介入会议,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仍然是TCT、PCR。
《国际循环》:今年CIT第一次和有些学会合作,比如HK stent、EAPCI,,您能介绍一下这些新的合作伙伴的特点吗?
徐波教授:这些没什么特别的,HK stent是香港的一个新的组织,他们对参与很有热情,目前还不算我们的协办单位,还比较弱小,这个session我们有兴趣一起来搞,因为香港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我们对他们有特殊的感情和关系,很多香港医生早起也参与到我国心血管介入的发展中,长期的交流很多,我们想给他们这样一个舞台,展现香港医生的技术和发展。举个例子,比如国际大腕专家,不会专门去香港参加他们HK stent的会议,但是在CIT上办他们参与度就高很多,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合作。EAPCI属于ESC下面一个官方协会,欧洲介入协会,后来演化为PCR大会官方组织机构,他们想把Euro PCR变成一个官方的会,跟学会挂上关系,以前他们是民间会,有一个理事会,他们是缔造者,现在EAPCI作为他们的官方组织机构,每两年选一次领导人、主席,更有规章制度,所以和他们的合作其实相当于CIT和PCR合作的一个拓展、衍伸,从主题上来看,这场的内容更多是在讨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指南。
《国际循环》:十周年寄语?
徐波教授:第一,是要有创新精神,从办会衍伸到从事的行业、事业。给我人生的教育是要不断的创新,从会议的形式、不停的学习先进的东西,要思考,改革旧的模式,获取新的模式,去吸引大家。学术内容也是这样,要看未来,不能只看今天甚至昨天,融汇在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创新。第二,相对于学术本身,更重要的一个观点是要真诚,所有来参会的人是真心想学,组织者是为人服务的,要提供平台在会上交流,要有奉献精神,让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在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发展,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真诚的善待每一个你的朋友、你的支持者。
《国际循环》:CIT与TCT是合作伙伴,那么TCT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学术支持?TCT有一个CIT专场,这个代表什么?
徐波教授:刚才已经讲过了,他们与我一起制定日程,这就是支持。前两天,与Dr. Leon讨论完CIT,又商量TCT。今年的TCT在迈尔密,很吸引人。我们更多的想去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技术经验,今年想取消中国的手术转播,让更多的中国医生过去,在TCT上体现更多的中国元素,甚至可能第一次办一个卫星会。如果我们的Late-breaking trial获得批准,也许我们配合的好一些,白天公布临床试验结果,晚上开微创的卫星会,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企业第一次在国际会议出现。我想可能有很多中国元素,去年CIT@TCT非常成功,座无虚席,今年在学术内容的质量、规模上继续扩大,走出国门,这个是双赢,互相支持。
[下一页]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