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UROPACE 2011大会上,由德国AF资质网络(AFNET)和欧洲心律协会(EHRA)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心房颤动(AF)相关病死率和病残率仍高至“不可接受”的水平。
报告称,通过数项协同步骤AF的管理可得以改善:识别并更好地管理危险因素,新型抗栓疗法的良好应用,早期发现任何新发的心律失常,及时控制节律。
识别危险因素
报告列举了明确的AF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瓣膜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冠心病和遗传因素。年龄是AF的一项关键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可能对年轻人发生AF扮演了重要角色;男性与偶发房颤呈强相关,女性则是已诊断AF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
此外还有一些有待验证的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如肥胖、身高(身高增加10 cm,AF相对风险显著升高)、睡眠呼吸暂停、过量饮酒、过度运动、吸烟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肾病。
报告推荐分析几项心脏生物标志物——尤其利钠肽,有助于完善AF风险的评估。与年轻人关系最密切的遗传因素,提示遗传性心肌病的基因标志物可能有助于AF风险的评估。报告强调“仍需深入研究识别和定性与AF进展相关的因素。”
卒中预防
平衡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获益与出血风险是一大挑战。传统疗法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的应用受到食物相互作用、出血和定期监测的限制。新一代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或依杜沙班,可能克服上述困难。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非常有效,但日常应用未经检验。报告鼓励医生了解这些新型药物,但提醒医生需要收集更多信息,谨慎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
AF的早期治疗
报告认为,早期启动心率和节律控制的全面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AF患者的结局。“即使在临床试验中达到最佳抗凝治疗的AF患者,卒中的剩留风险仍高达1.5%/年,这是难以接受的。”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的Paulus Kirchhof教授说,“AF的管理正在经历不同寻常的变化——新型抗栓药物、导管消融和AF机制的新观点。这项共识报告为更好地应用这些新型、但在当前比较昂贵的治疗选择提供了初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