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心肌瘢痕、左室(LV)电极位置或不同步能否预测心力衰竭(HF)患者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反应?
方法:在397例患有缺血性心肌病(LV射血分数≤35%)、NYHA III~IV级心力衰竭且QRS ≥120 ms的患者中,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与径向应变分析被用于在CRT治疗前检测LV机械活动和不同步。LV不同步被定义为前间壁和后壁之间的延迟≥130 ms。应变检测也被用于确定心肌瘢痕区域(径向应变峰值<16.5%)。主要终点是HF住院和死亡率组成的复合终点。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7 ± 10岁,81%为窦性心律,44%有LV不同步的证据。在CRT治疗平均21个月后,39例患者(10%)住院88次,88例(22%)患者死亡。有径向不同步的患者生存率(82% vs. 65%)和无复合终点生存率(75% vs. 63%)高于那些无不同步的患者。在LV电极被定位于最新机械活动位置的患者以及那些电极未被置于心肌瘢痕内的患者中,生存率和无复合终点生存率亦较高。LV电极位置不一致(HR 2.1)、电极处的心肌瘢痕(HR 2.9)以及较小的LV径向不同步(HR 0.995)与死亡率呈多变量相关,并对结果提供良好的鉴别。
结论:LV不同步、心肌瘢痕和LV电极位置可预测继CRT后的结局。
评论:确定将从CRT中获益的受试者仍然具有挑战性。需要在一个单独的患者队列中独立验证,并伴以超声心动图检查读片者之间及同一读片者相关性的评估。这些结果不适用于那些无缺血性病因的HF患者。(Jennifer Ann Cowger, MD)
Circulation 2011;123: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