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CIT2011]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问题与挑战并存
[2011/3/17 16:52:24]
 全文(共1页)

  徐仲英 胡海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室间隔缺损(VSD)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虽然是发病率最高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其介入治疗技术曾一直是先心病介入治疗的禁区。随着2002年新一代VSD封堵器的出现,特别是相关器械实现国产化,VSD介入治疗技术迅速在我国普及和推广,开创了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新局面。但自VSD介入治疗初步开展之际,其远期疗效问题就一直被大家所关注,特别是房室传导阻滞问题曾令无数临床医生纠结不已。2011年是VSD介入治疗技术在我国开展的第9个年头,阜外医院作为卫生部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的国家质控中心,及时地在今年CIT大会上公布了最新的VSD介入治疗远期随访结果,以便能公正客观地评价这项介入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02年11月~2010年12月,阜外医院共有640例膜周部VSD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术,其中男309例,女331例,平均年龄16.7±12.3岁(2~60岁),其中6岁以下儿童占26.7%(171/640),VSD平均分流束直径4.5±2.5 mm(2~13 mm),术前平均肺动脉压21.6±6.6 mm Hg。所有患者均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封堵器,采用的VSD封堵器包括进口偏心伞、国产对称伞,少数采用PDA封堵器。共有612例患者封堵获得成功,总技术成功率95.6%,无术中或围手术期死亡发生。至2010年12月,平均随访45.2个月(3个月~8年),术后心脏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10/612),包括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1例成人,1例8岁儿童)、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室增大2例(均为3岁左右患儿,其中1例患儿于术后5年死于心衰)、中-大量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中量三尖瓣返流2例、中量二尖瓣返流1例、溶血1例,有7例患者在随访期仍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个月内总完全封堵率为98.9%(605/612)。 与同期阜外医院接受单纯VSD外科修补术的患者比较(总例数约为介入数量的10倍),介入或外科术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
  通过以上长期随访数据我们发现, VSD介入治疗总的远期疗效令人满意,并发症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要严格把握适应证,患者年龄不宜太小,且术后要密切随访心电图变化,注意晚期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增大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针对房室传导阻滞问题的新一代封堵器正在研发过程中,包括开发更轻、更软、腰部直径长、组织压迫更小的封堵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等。相信随着器械的进一步改进及对传导阻滞发生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加上目前国内先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的推行,VSD介入治疗必将成为一项成熟和完善的介入治疗技术,造福于广大患者。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