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持续性房颤期间,经常会观察到波的局部激活。对于持续性房颤来讲,这些波的起源及临床意义还不明确。
方法和结果:24例长程持续性房颤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于心脏手术期间进行左心房和右心房的高密度成像,对照组包括25例患者,以快速起搏诱发房颤。制定一种成像算法用于数据分析,这一算法将房颤过程分为单个的小波,并识别起源于局部的波形。在持续性房颤期间,右房局部颤动波的发生率较急性房颤几乎高4倍(中位数0.46 vs. 0.12/周期· cm2,第25至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0.40~0.77和0.01~0.27,P<0.0001)。局部颤动波在两个心房广泛存在,在所有电极中有(46±18)个电极记录到局部房颤波。大部分房颤波(90.5%)只出现一次,反复出现的局部房颤波(>3)仅占0.8%。偶联间期较一般的房颤周期最多短11 ms(P=0.04),同时未被较长的间期提前。起源部位的单电极心电图显示小的但清楚的R波。上述数据提示,房颤发生的潜在机制为心外膜穿透,而不是局部的细胞机制。通常情况下,心外膜穿透点的传导在1个或多个方向上被阻断,这样产生多个独立的波阵面,越过心外膜向不同方向传送。
结论:局部的房颤波是由于心外膜穿透波向心房壁更深层传送所致,长期房颤患者心外膜穿透的频率较急性房颤患者高4倍。由于心外膜穿透为起源于整个心外膜表面的独立房颤波提供一个持续的来源,这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高提供了一个足够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