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已证实,增龄及器质性心脏病是绝大多数房颤的病因,年龄老化导致心房及传导系统退行性改变是老年房颤的主要原因。器质性心脏病致左房扩大为房颤的发生提高了重要的病理基础。由于年龄老化不可抗拒,同样左房扩大及纤维化很难逆转,由此导致房颤治疗上的困难。这可以解释针对上述病因引起的房颤所采用的任何治疗,包括导管消融主要是延缓房颤的发生,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
过去十几年里有不少临床试验比较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其结果基本相似,即节律控制并不优于室率控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窦性心律是降低房颤并发症及提高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因此目前多数专家认为尽管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不理想,对于一些具有复律指征的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应当采取积极的治疗,无效后才采用导管消融或药物控制心室率。
一、传统复律、维持窦性心律药物
1、Ia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及双异丙吡胺是早期常用的复律药,但由于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大已经基本弃用。
2、Ic类药物有氟卡胺、因卡胺及普罗帕酮。我国主要使用普罗帕酮,该药的优点是心外副作用较少,仅5%左右因副作用不良反应而停药,主要副作用是抑制心肌收缩力。此外,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长期使用增加死亡率。这类药的适应症:无器质性心脏病房颤;高血压无明显左室肥厚的房颤患者。
3、III类药物是迄今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房颤转律及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国内常用的有胺碘酮、索它络尔、伊布利特及多非利特:
胺碘酮:药代动力学特点是需要负荷量,半衰期长。该药的优点是不抑制心肌收缩力,因此可以稳定或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常用于:心衰合并房颤;高血压合并明显左室肥厚;冠心病合并房颤;房颤导管消融术后;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或其它药物无效可以试用胺碘酮。胺碘酮的副作用在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是最高,主要为心外副作用,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副作用常见于心动过缓,很少致心律失常。
索它络尔:具有II类及III类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目前不建议用于复律,但可以用于预防房颤的发作,其疗效与普罗帕酮相当,常用于年轻或无心力衰竭患者。心衰、哮喘、肾功能不全及QT间期明显延长者避免使用。
伊布利特:1996年在美国FDA首先批准使用, 2007年在中国上市。目前仅用于快速房颤及房扑的转律。该药的生物利用度低,故口服无效,只有静脉注射,首次1mg于10分钟内缓慢静脉推注,无效10分钟后重复1mg, 总量2mg。临床使用显示该药复律时间短,明显快于胺碘酮,成功率可达80%。副作用是多形性室速,其中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se de pintes)的机率较其它药物高,约2-4%。女性、心力衰竭、低血钾及心动过缓者发生率明显增加。因此,静脉推入时应密切监测,补充钾盐。
多非利特:用于房颤及房扑的转律及维持窦性心律,但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
二、新型复律、维持窦性心律药物
1、决奈达龙:决奈达龙的分子结构与胺碘酮相似,但不含碘,因而被誉为不含碘的胺碘酮。由于不含碘大大减少了由碘引起的甲状腺、肺、眼等副作用。此外,该药作用时间及半衰期短。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房颤的转律并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与胺碘酮相似,而安全性明显优于胺碘酮。其主要问题是在心力衰竭患者,长期使用决奈达龙增加死亡率,因此,目前该药还不能取代胺碘酮,常用于胺碘酮不能耐受者或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
2、Vernakalant:该药作用于多个离子通道,主要是阻断钾离子通道,也阻断钠离子通道。临床研究显示,房颤复律效果明显优于胺碘酮,且复律时间快。此外,不良反应低且患者耐受性好。今年欧洲心脏病指南中明确规定,当使用胺碘酮及Ic类药物无效时可以用Vernakalant。因此,该药是迄今房颤复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房颤的上游治疗:
房颤的上游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上游治疗主要是指针对引起房颤原发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常用药物为ACE-I,ARB及他仃类,今年欧洲心脏病年会上公布的房颤治疗指南中专门提到了房颤的上游治疗,为预防房颤的发生:ACE-I及ARB应当用于:心力衰竭及左室射血分数降低(IIa,证据水平A);高血压,尤其是合并左室肥厚(IIa,证据水平B)。他仃类应当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不论是否合并干预瓣膜疾病((IIa,证据水平B),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病,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IIb,证据水平C)。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主张使用上述药物来预防房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