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问题: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进行血小板功能试验能否预测临床结局?
方法:前瞻性研究2005年12月- 2007年12月在研究者所在医疗中心接受选择性支架为基础的PCI治疗的1069例连续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氯吡格雷,并通过透光率集合度测定、VerifyNow P2Y12测定、Plateletworks测定、IMPACT-R和血小板功能分析系统(PFA-100)等测得治疗时的血小板反应性。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和缺血性卒中的复合终点。主要安全性终点包括TIMI严重和少量出血。
结果:6个月后坚持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比例为95%,1年时为82%。1年随访期后,出现18例死亡(1.7%),6.0%发生过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1.2%出现明确的支架血栓,以及1.3%有非致死性缺血性卒中。有3例怀疑支架血栓(0.3%),5.1%的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TIMI严重出血3.1%,TIMI少量出血2.2%)。应用透光率集合度测定(11.7% vs. 6.0%)、VerifyNow(13.3% vs. 5.7%)和Plateletworks(12.6% vs. 6.1%)评估,治疗时血小板反应性高的患者更常出现主要终点。无任何试验能够发现具有出血危险的患者。
结论:应用透光率集合度测定、VerifyNow和Plateletworks评估的血小板功能与1年时的缺血性事件显著相关,但为中度相关。
评论:多项研究已发现血小板抑制程度较小与动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相关。该领域应用了多项血小板功能测定技术,但没有指出这些方法间的关系,因此疑虑尚存。本研究样本量大,接近100%随访,为该领域提供了亟需的明确答案。鉴于3种测定方法间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性,应用血小板功能试验指导常规临床试验将指日可待。(Hitinder S. Gurm, MBBS)
JAMA 2010;303:75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