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D感染的诊断
CIED感染表现各异。典型表现为局部炎症改变,包括囊袋的红肿、疼痛,严重时皮肤破溃造成移植物外露;发热及其他全身中毒症状不常见。少数情况下,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乏力、疲劳等不典型表现;对病因不明的发热,均应考虑到CIED感染的可能,对其开始抗生素治疗前应至少抽取两次血培养(I/C),阳性强烈提示CIED感染的可能。
经食道超声(TEE)对于患者是否合并心内膜炎或瓣膜周围感染敏感性均好,同时可观察上腔静脉近端导线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看到导线周围有团块样物质附着,有时难以鉴别是血栓或是感染形成的赘生物。对血培养阴性同时又缺乏其他感染证据时,一般考虑血栓形成。
在进行器械拔除手术时,应对囊袋部位的组织及导线头端进行培养,以明确病原菌,进一步支持CIED感染的诊断(I/C)。除了格兰氏染色,还应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若格兰氏染色为阴性结果,应同时行霉菌和分支杆菌培养。一般不采用经皮穿刺囊袋抽吸的方式进行诊断。
CIED感染的治疗
1.感染的处理原则
对囊袋部位的浅表感染或切口感染,不需拔除整套器械,可口服针对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7~10天。而一旦确立CIED感染的诊断,就应完全清除植入物(I/B)。另外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行瓣膜置换或修补时,也应同时完全拔除整套植入装置,否则遗留的CIED会成为感染复发的病灶。
经皮导线拔除是清除CIED的首选方法,其主要危险包括心包填塞、血胸、肺栓塞、导线移位及死亡;因此需有心外科作为后盾才能进行操作。另一选择就是直接外科手术拔除导线,一般用于经皮拔除导线不成功/有残留的患者,或导线上赘生物直径>2cm者。
根据细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素(I/B)是CIED感染的基础治疗。经验性治疗首选万古霉素,直至取得药敏试验结果:如对苯唑西林敏感,可更换为头孢唑啉;其他细菌感染,则按照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时间需考虑多种因素。囊袋部位的局限性感染,装置拔除后抗生素使用7~10天;合并血行感染者至少应用两周;对CIED已拔除且适当使用抗生素后血培养仍持续阳性(超过24 h)者,抗生素应至少使用4周(I/C)。
仅有血行感染而缺乏局部表现者,处理方法视菌血症种类而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患者应及时清除整套装置(I/B);G-菌血症可暂保留器械,首先应用抗生素,经适当抗菌治疗菌血症仍反复发作、且没有其他部位感染的证据时,也应进行器械拔除术。
2.新器械的植入
对所有CIED感染的患者应评估是否需要再次植入新的装置(I/C)。有研究表明约1/3~1/2的患者不再需要植入。对需要植入新器械的患者,建议从对侧手术;若对侧不可行,可考虑经心外膜途径,避免感染复发(I/C)。
最佳的再植入时间尚无定论,Sohail等建议根据血培养结果和致病菌菌种来选择时间。对血培养阳性者,在清除感染装置后,重复血培养阴性至少72 h以上可植入新的装置;而有瓣膜感染证据的患者,至少要在拔除感染系统14天以后再植入新的CIED。
3.关于抗生素的长期应用
长期抗生素治疗仅适用于拔除感染CIED有禁忌证的患者,如预期寿命有限或拒绝移除CIED者。该类患者在临床心血管状态稳定、起始抗生素治疗有效且血行感染控制的情况下,可考虑长期使用抗生素。但目前对长期应用抗生素后感染的复发率并不清楚,同时要注意产生耐药菌种的可能性。
CIED感染的预防
CIED感染的预防应贯穿于术前、术中及术后始终。术前应保证患者无任何临床感染征象,术前1 h给予抗生素,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对头孢菌素过敏或耐药葡萄球菌感染率较高的医院,可选择万古霉素,术前2h用药(I/A)。
要重视术前手术部位备皮和术时彻底消毒。对皮下组织菲薄或营养状况极差的患者,囊袋应制作在胸壁深层(胸大肌内)。血肿的预防非常重要,术中应用电凝、压迫、凝血酶等方法充分止血;术后加压包扎12~24 h。 一旦血肿形成,仅在皮肤张力增加时进行血肿清除,不建议针刺抽吸,以免人为造成感染。
CIED感染是器械治疗中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各项报道差别很大,从7%~24%不等,在一项涉及210例CIED感染患者的研究中,半年的全因死亡率为18%。因此,对于CIED感染强调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及时处理,合理应用抗生素,必要时果断清除移植物,减少对患者可能造成的风险及危害。
[1] 2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