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CEF2010]Tp-Te间期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
[2010/6/22 17:33:00]
 全文(共1页)

    T波峰-末(Tpeak-Tend, Tp-Te)间期是同导联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临床对照研究发现Tp-Te间期增大与Brugada综合征、遗传性长、短QT综合征、获得性长QT间期患者及其他病理生理情况(如肥厚性心肌病等)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或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增高二者具有相关性。因而,近年来提出Tp-Te间期增大是新近的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无创性心电信息学指标,但对于其确切的电生理意义方面尚存在许多争议,Tp-Te间期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应用临床价值目前对还未得到充分的证实, 现就这一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Tp-Te间期代表的电生理意义
     不同的学者对Tp-Te间期的电生理意义描述不尽一致。1998年美籍华人严干新和Antzelevitch等利用动脉灌注犬左室前壁楔形组织标本来研究T波形成的细胞学基础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发现Tp点反映心外膜心室肌细胞复极结束,Te点代表M细胞复极结束,使用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索他洛尔及索他洛尔加低血钾条件时, 仍得出相同的结果,并首次提出Tp-Te间期是代表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2005年Xia Y等用单向动作电位标测猪心外膜和心内膜的电生理实验研究,也发现Tp-Te间期反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度,且最大Tp-Te间期可能是评价心室整体离散度的无创性指标。2007年Opthof T等在8条犬在体心脏心外膜、心肌中部和心内膜部位测定局部激动时间、激动-恢复时间和复极时间,及在心室快速起搏(3w.130bpm)条件下研究,结果发现Tp-Te间期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不相关,而与心室整体复极离散度明显相关(P <0.0005, r = 0.98);并提出Tp-Te间期并不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而是反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度。2008年Jan A. Kors等用心电向量图技术记录左心室壁数字模型刺激动作电位,研究发现Tp-Te间期变化是T环形状改变的结果,因而提出Tp-Te间期反映心室整体复极过程。
二、关于Tp-Te间期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Tp-Te间期与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研究很少,仅在药物对照研究中发现Tp-Te间期延长在预测室速发作中有一定价值。Sarubbi B等在对31位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研究中,发现索他洛尔能明显缩短Tp-Te间期,氟卡尼能明显延长Tp-Te间期,而普罗帕酮对Tp-Te间期影响不大。 Yamaguchi M等对27例获得性长QT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其中15例因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丙吡胺,6例;吡美诺, 6例;双苯吡乙胺兼有,1例;安搏律定, 1例;吡西卡尼;1例),研究发现Tpe(Tp-Te/QT)>0.28是预测发生TdP的最好预测指标,其灵敏度0.80,特异度0.88,阳性预测价值0.80,阴性预测价值0.88。此外,Darbar D等对123位由药物(9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11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长QT综合征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为单纯长QT间期组(QT>500ms)和伴TdP的长QT间期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p-Te间期增加量(△Tp-Te)与形成TdP相关(OR 1.02, 95% CI 1.00 to 1.04, p 0.02)。该研究中101位患者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索他洛尔、多菲利特、普鲁卡因胺、吡二丙胺、胺碘酮等),发现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TdP组与单纯LQTS组I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间无明显差异(54%:44%;49%:51%)。
     Tp-Te间期这一无创性心电学参数,对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评价进行评估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应用及方法还有待于发展,因此,Tp-Te间期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安全性评价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还有很多矛盾及疑问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