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Anderson等率先报道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经皮植入人工主动脉瓣膜研究,近几年来,随着介入器械不断完善和经验积累,经导管瓣膜置换技术飞速发展。据2009年CIT会议资料,已有近6000例患者接受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该技术已成为介入心脏病领域的热点。葛均波、秦永文和孔祥清教授多次提出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前景良好。
卵园孔未闭(PFO)最常伴随的临床综合征是栓塞(尤其是卒中)和偏头痛。所以PFO是否需要治疗主要取决于PFO与卒中及偏头痛(尤其是卒中)之间是否有病因学关系。有研究提示PFO可能是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但临床研究结果尚存在分歧。治疗性研究支持PFO与偏头痛有关,但是偏头痛与是否伴有右向左分流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PFO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隐源性卒中(CS)是指无法明确病因的缺血性脑卒中,多发生于年龄较轻的患者。2004年Windecker S等对308例CS伴PFO且有反复脑血管事件危险的患者进行治疗性研究,随访4年发现,与药物治疗组比较,经皮封堵组患者联合终点(死亡、卒中和TIA)发生率趋于降低;对于脑血管事件发生不止1次的患者,经皮完全封堵PFO较药物治疗使反复卒中和TIA发生率显著减少。2008年van de Wyngaert等小样本前瞻性研究显示,经颅对比剂多普勒对选择介入治疗很有价值,介入封堵对合并CS的PFO患者有效。2009年Papa等对76例症状明显的PFO患者进行封堵前后自身对照研究,随访13.7个月后所有病例无卒中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发生,偏头痛积分好转,认为对绝大多数症状严重的PFO患者介入治疗有效。新近Dardas等对103例反复CS的房间隔缺损和PFO(其中33例为PFO)封堵后患者进行了2年余随访,成功封堵102例,并发症5%,均为轻度;33例PFO患者封堵未再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提示介入治疗效果良好。
2003年Paul等对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比较PFO患者经皮封堵和药物治疗效果,共入选10项经导管封堵(1355例)和6项药物治疗研究(895例)。介入治疗组基线水平多发性血栓事件更多;药物治疗组基线水平年龄较大、糖尿病和吸烟率更高。结果发现经导管介入治疗神经学事件年发生率0~4.9%,各类并发症发生率1.5%~7.9%;药物治疗者神经学事件年发生率3.8%~12%。认为经导管介入封堵PFO有可能对预防反常性卒中更为有效,还需要进行随机临床试验进行比较。
指南对PFO治疗的推荐
迄今为止PFO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2007年FDA为此召集了第三次CSDP会议讨论,最终同意ANN、AHA、ASA的指南:对PFO患者封堵预防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尚不充分。确定必须等待随机化临床试验结果。同时不鼓励以ASD封堵器械治疗PFO。
美国相关指南的建议:ACCP(2004):CS患者应接受下列一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1)阿司匹林50mg/d ~325 mg/d;(2)阿司匹林25 mg和双嘧达莫200 mg,bid;(3)除非伴深静脉血栓,不主张以华法林替代抗血小板药物。AAN(2004):抗血小板药物与华法林之间是否有差别证据不足;PFO封堵疗效证据不足。ACC/ASA(2006):对PFO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予以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发作是合理的;对合并其他指征的患者可给予华法林; BPFO首次卒中作PFO封堵缺乏推荐证据;PFO反复卒中且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PFO封堵。
2009年AHA/ACC/ASA发表了PFO合并CS治疗研究的专题科学忠告:缺乏明确的干预PFO合并CS的治疗方法;虽然众多观察性研究强烈提示CS与PFO有关,但在大多数患者中不能建立病因学关系;治疗选择包括抗血小板、抗凝、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主要争议在于究竟药物治疗还是封堵治疗更好,但缺乏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虽然FDA积极呼吁开展随机临床试验,但患者入组情况迟缓。本忠告呼吁所有相关医务人员关注并促使这些化时代意义的随机试验尽快完成。
(本文为删节版,敬请登陆www.occmd.org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