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稿
编者按:CIT2010大会即将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CIT现已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品牌性介入心脏病学学术盛会。CIT2010大会,以“规范和创新”为主题,结合丰富的各种学术论坛,为广大心血管介入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医师及合作伙伴等呈现出更多的亮点与看点。本届大会,将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医学学术会议,最吸引人的环节当属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也就是最新临床试验首次报告。CIT2010期间,将有14项最新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这将成为CIT八年历史上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时刻之一。”记者在CIT2010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2010年3月31日-4月3日,第八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CIT作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领域学术盛会,经历了八年奋斗历程,现已成为与TCT、EuroPCR等国际性学术交流大会比肩的心血管介入领域高端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此次,14项最新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将进一步提升CIT在国际心血管学术交流方面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以下是记者在CIT2010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回的报道。
亮点与看点
CIT2010,4月1日下午,将有14项最新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其中很多是围绕心血管介入治疗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这些研究标志着我国介入心脏病领域的进展,是科研人员多年研究的结果,并将对未来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还有3项国外研究在本次会议上首次发表。
除此之外,CIT2010大会,在学术交流方面更是精彩纷呈:
首先,除了往届大会已有的基本和实用教程以及高级教程外,CIT大会的第一天(3月31日)新增了导管操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学习班、血管内超声和压力导丝培训课程,面向基层的医生,提供系统、实用的技术培训。
第二,在联合学术活动方面,除传统的TCT@CIT、EuroPCR@CIT等专场外,新增加了CRT@CIT、NCVH@CIT和AICT@CIT等,共计八场国际联合学术交流,其中最“亮”的内容为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等复杂病变血运重建策略选择及介入治疗相关的药物学进展等。
第三,在4月2日下午,新增了BRIC挑战性病例峰会和冠脉介入与高级影像技术应用。BRIC是指“金砖四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这四个国家,该论坛作为一个病例讨论峰会,主要讨论复杂病例和并发症两方面内容。
第四,同在 4月2日下午,还新增了冠脉介入与高级影像技术应用的内容,将会围绕介入相关的影像技术,例如血管镜、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血流储备分数(FFR)等,探讨如何使用新设备和在介入治疗中合理应用影像技术等话题。将采用外国专家讲病例、中国医生概括讲课这种一对一的交流形式。
第五,在大会最后一天(4月3日)的病例讨论部分将包括与TCT大师面对面和CRF血管内超声学员专场两大内容,学员将有机会与TCT的世界顶级介入心脏病学专家面对面交流,并将与血管内超声界的顶级专家Gary Mintz教授一同讨论病例。
梦想与实践
高水平、原创性的临床研究首次发布,已经成为国际学术大会吸引观众目光的重要因素。CIT大会,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能够形成以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为基础的学术亮点体系,实践国外学术会议成功的模式。而这一梦想,将在CIT2010大会上得以实现。
CIT2010,共有14项临床试验投稿。这些临床试验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加,质量也大幅提升。其中很多试验是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如HOPE、PROBE、EUCATAX、CERA、DK-CRUSH II等。另外,还有一些试验为高质量、规模很大的观察性登记研究。例如中国ENDEAVOR登记研究共入选了2000多例患者,试验数据比较规范。
大会邀请了Martin Leon、Patrick Serruys和Gregg Stone教授三位国际顶级专家来量化评定,选出了6个试验进入最新临床试验专场,另外8个试验进入特色临床试验专场。三位专家评价道:第一,他们看到了过去一年里中国在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巨大进步,临床研究从数量到质量均有所提高;第二,这些临床试验观察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先心病介入治疗等,也有试验观察了药物治疗,他们认为这些研究都很有价值,这14项最新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不但将成为CIT2010大会的最亮点,更是CIT大会实践了跨越式的发展。
规范和创新
在CIT 2010大会的初步日程首次公布之时,高润霖院士在大会邀请信中就明确指出,CIT 2010大会的主题是“规范和创新”。
作为CIT2010大会主席高润霖教授,在谈到“规范”时如是说:“规范”这一主题的提出是结合了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规范化管理。无论从国家卫生部层面,还是从各省市卫生局层面,均对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规范化管理有一定的要求。CIT 2010将“规范”融入到大会的学术内容里面。对于大量的筹备工作中涉及的学术讲课和手术转播等,会议竭力体现出规范化的概念。尤其冠脉介入和实用教程方面,由国内心血管领域的知名专家朱国英教授和贾国良教授多年来一直牵头组织。对于如何办好冠脉介入和实用教程,组委会进行了深层次思考,如教程内容规划,规范化理念体现等,希望由此更好的指导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未来发展。其将对整个临床教育和培训工作影响重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同时高润霖还强调,CIT2010大会遴选出大约60篇摘要在大会上作口头演讲,180篇摘要以壁报形式交流,近100个病例将在会上展示,14项临床试验将在大会上公布。在CIT召开的短短三天半时间内,大会辟出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来展示医生的原创性工作。可以说,本届CIT大会的投稿量和质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内专家实实在在地做了原创性工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对于CIT的热情,进一步验证CIT主题和方向与专家与代表的期望相契合,因而得到了广泛支持。
CIT 2010大会,共收到病例投稿180多个,均为网上投稿,秘书处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保证能够做到动态的影像展示。同时在召开审稿会时,将专家分成四组,每组由4-5位专家组成,配有工作人员。对于所有病例进行评论,选出90多个精彩病例,根据主题和类型安排在大会不同场次进行交流。其中有60个病例将参加4月1日举行的病例竞赛,并从中选出最优秀病例在开幕式上进行表彰、奖励。整个选拔过程严谨而客观,力求做到透明、公正。希望能够选出“年度最有教育意义的病例”融入到CIT,进一步突出会议的实践性、实用性和规范化。
CIT多年来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转型的过程。从最初的国外专家讲课为主发展到现在的大量原创性内容。其发挥两大作用:一是中国医生不出国门就能学到最新的进展;另外,为中外专家交流建立了平台。应该说第一个作用在过去几年中已实现,而第二个作用因需要中国心血管医生们不但要讲,还要讲自己实实在在的原创成果,此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本届会议中原创性内容无论从量和质都大大提高,这也成为未来会议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之所以说最新临床试验的公布最具有标志性意义,就是因为其凝聚和体现了CIT两个作用最精华的部分。
另外,英文全文投稿将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IT重点号,与往届相比其更加慎重。因为每一篇英文全文所涉及的工作量较大,为高度尊重作者的工作。每篇稿件都确保至少有2位国外专家进行审核,在此基础上再由另外1-2位专家加以复审。这就意味着每篇文章确保至少有3位专家完成全文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在审稿会有50-60位专家集中讨论,最后精选出10余篇全文刊登。这些全文都是精选的结果,代表了我国当前较高的学术水平。另外,CIT也在努力增强青年医师的参与感,更为注重对青年医师的教育与培养。
如果向“CIT-介入治疗重点号”的投稿被选中,同时投稿人的年龄小于45周岁且为第一作者时,投稿人将会参与“CIT青年医师研究奖”的评选,在大会上作口头交流。具体时间是在CIT大会第一天(3月31)的下午,面对的是12位专家评委,绝大多数为国外专家,由医生以英文向评委和参会者讲解他的原创性工作。评委组会综合多个方面的因素评出一、二、三等奖,并在开幕式上对获奖者进行表彰。
结合“创新”主题,大会秘书长徐波教授谈到:“ CIT走过的这些年来,一直秉承创新的精神。无论在办会形式上、交流形式上,还是学术内容上,CIT一直力图创新。CIT2010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学术形式方面的创新,而另一个是学术内容方面的创新。”
在学术形式层面,CIT大会每年都会有所进步,如积极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支持系统。本届会议上使用的M-Events Speaker Ready System为国际公认的水平最高的系统,可以使参会者耳目一新,使参加CIT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这些都融入了CIT2010对会议组织形式的创新,此外,在大会服务方面也会做到尽善尽美。
从学术内容方面来讲,CIT2010大会鼓励创新的学术精神。希望参会的介入心脏病学和相关领域的广大专家和医生能够拿出各自学术[下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