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国内的调查均显示心血管病已成为全世界及我国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并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本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除了对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外,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深入研究,有效地预防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列入相关指南。尽管如此,这一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快速上升。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全世界每位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人对国外近两年来有关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及病因学方面的文章进行了检索与分析,以对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思路。检索结果显示:近50%的文章是关于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环境及应激方面的研究,其中70%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知名杂志,现将有关文献做一简单介绍。
在2008年1月N Engl J Med.上的无烟立法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关系的研究中,作者前瞻性地收集了9个苏格兰医院约510万人的ACS患者在无烟法律制定前十月和次年相同时期的吸烟和被动吸烟的信息。结果显示:ACS人数从3235减少到2684,与英国同期(英国没有这样的法律)下降4%相比,减少了17%。而在截止本研究前的10年中,苏格兰ACS住院人数平均每年下降仅为3%(最多下降9%)。住院人数的减少并不是由于未来得及就诊而死于院外的ACS人数增加,相反死于院外的人数也下降了6%。由于ACS入院的人数在吸烟人群中下降了14%、在既往吸烟者中下降了19%、在从未吸烟者中下降了21%。同时发现在从不吸烟者中一周之间体内血清古丁尼(尼古丁在体內的代谢物,为间接吸烟量的判断指标)平均水平也从0.68下降到0.56 ng/ml。 可见无烟立法实施后ACS明显减少,且在减少的入院人数中不吸烟者占了较大的比例(约67%),被动吸烟更应受到关注。2008年6月的Circulation.中肥胖及生活方式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风险的研究是对“丹麦饮食、癌症与健康前瞻性研究”中54,783例50~64岁基线无冠状动脉疾病的个体进行的平均7.7年的随访研究,期间共有1127例发生了ACS事件。调整其它危险因素后,体重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ACS的发病风险在女性和男性中分别升高5%与7%。在体育锻炼和不锻炼者、不吸烟和吸烟者,以及与心脏健康饮食模式一致性好或差者中,超重和肥胖都可以增加ACS的风险。 但在肥胖者中,每周活动1~3.5小时者患ACS的风险低于久坐者,不吸烟者比吸烟者ACS的发病风险也低。另外,健康饮食与ACS发病危险的降低也是一致的。因此作者强调应关注潜在的可改变的生活方式与肥胖的联合作用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风险的影响。 在2008年11月的 JAMA.上,作者于2000-2001年对来自于芝加哥地区“年轻成人冠状动脉风险发展(CARDIA)队列”的495例健康中年人进行了家庭监测,并在5年后进行了随访,以观察睡眠时间和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性。同时对潜在的混杂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呼吸暂停危险以及吸烟状况)和中间指标(血脂、血压、体重指数、糖尿病、炎症标志物、酒精摄入、抑郁、敌意和医疗条件)在基线和随访时全部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长的睡眠时间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呈负相关。没有潜在的混杂因素和中间指标可改变睡眠的强度和与冠脉钙化的相关性。
在2008 年1月的N Engl J Med.上,作者对2006年6月9日至7月9日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慕尼黑地区的4279例急性心血管事件进行了评估,并把这些事件与对照时期的事件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在涉及德国队比赛的日子里,心脏突发事件的总发生率为对照时期的2.66倍,其中男性的发病率为3.26倍,女性为1.82倍。在德国队参赛当天发生冠脉事件的病人中,有47.0%的人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而对照时期为29.1%。在足球赛期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时间为每场比赛的开始的2小时内。对足球赛期间的严重事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与对照时期相比,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率增加了2.49 ,非ST抬高心梗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增加了2.61,心律失常增加了3.07。可见观看紧张的足球比赛可使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升高两倍以上,在已知的冠心病患者中这种风险更为明显。虽然心绞痛往往是由于冠状动脉脉粥样硬化阻塞所致,但相似程度心肌缺血的患者表现的症状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认为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缺血心肌的心绞痛反应。为此Arnold SV等在2009年7月的Circulation中对788例西雅图医院的患者进行了冠脉CT检查,并评估了他们4周来心绞痛的发生频率和社会心理特征。结果发现在调整了诱导心肌缺血的其它因素以后,增加的心绞痛次数与患者的冠脉重建史、焦虑以及抑郁显著相关。
另外,在2008年9月的 Circulation.上,作者观察了48例43~75岁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ACS无梗死或无ACS的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空气污染情况与心电图胸5导联ST段平均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空气中微粒(PM(2.5))和黑碳水平升高可以预测半小时平均ST段水平的压低。在住院治疗后一月、住院期间发生心肌梗死或有糖尿病的患者中以上作用最为明显。
虽然吸烟、运动、睡眠以及健康饮食等生活方式、情绪激动和抑郁等心理因素以及环境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且大多都已定论。但从以文献中不难看出这些因素仍为目前关注的热点。这一热点是对以上因素更加深层次、多方向的综合研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心血管病进行有效的预防。这也正是目前心血管领域关注的焦点。只有进行有效的预防,才能极大地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减轻由疾病带来的沉重经济、生活和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