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NAVIGATOR研究是目前最大规模具有统计学效能在IGT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同时评价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大型临床试验,您认为这项研究对未来高血压治疗有什么样的临床指导意义?
严孙杰教授:就像刚才的那位教授所谈到的那样,现在心血管预后的改善来讲,很重要的是去发现心血管的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比如说有关糖代谢异常等这样一些危险因素。但到目前为止,针对IGT进行干预治疗尚未有大型的临床试验将这样的心血管事件作为主要的终点进行研究的。其实在我们国内也做了很多的调查,这些调查都表明,我们的高血压患者当中大概有70%~80%的患者都有糖代谢的异常,而糖代谢的异常有两个转归,一个是糖尿病,一个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也必然会推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NAVIGATOR研究的开展相信将有助于推动早期的干预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的治疗理念和该理念在临床工作当中的推广。
《国际循环》:国际糖尿病联盟亚太区侯任主席Yutaka Seino认为,欧美人长期以狩猎为生,体形偏胖,胰岛分泌功能较好,即使体重增加,达到肥胖的程度,也可能是糖耐量异常(IGT);而长期以农耕为生的亚洲人,胰岛分泌功能较差,在体重正常时就为IGT,偏胖一点就可能成为糖尿病,而且亚洲人的胰腺中可能缺乏足够的胰岛β细胞,或者这些细胞存在缺陷,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因此,对于亚洲人而言,关注糖代谢尤为重要。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严孙杰教授:我是这样认为的,首先我们作为亚洲人来讲,我们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不低,发病人口居世界第二位,就整个糖代谢异常发病的总人数来讲是相当高的,这一点本身就值得我们重视。欧美人和亚洲人确实是存在一些区别,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来讲,两大因素至关重要,一个是胰岛素抵抗,一个就是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从这两大发病机制来讲,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的研究表明确实有所不同,欧美国家肥胖的发病率确实比较高,存在更多的胰岛素抵抗。我们国内的一些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内以及日本和亚洲其他的试验已经证实,我们亚洲人β细胞功能缺陷的程度与同级别糖代谢异常的人群相比,β细胞功能损伤的程度可能更明显一些。但是不要忘记还有一点,我们亚洲人虽然瘦,但脂肪并不少。有资料表明,如果我们以体脂25%作为一个考察是否肥胖的标准来说,欧美人的BMI大概达到了30,而我们亚洲人BMI达到25的时候总体脂就已经达到了25%。尽管从体重的整个指数来看,欧美人更胖,亚洲人没有那么胖,但其实其脂肪并不少。我们说亚洲人β细胞功能相对较差并不能否认其胰岛抵抗并不存在,所以对亚洲人来讲,基于这两大方面的考虑,我们在对待亚洲人糖代谢异常的时候,在关注胰岛素抵抗的同时也要关注β细胞功能的缺陷。
《国际循环》:我国有很多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其中有些已经被诊断出来,从您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来讲,您感觉他们对于IGT的认识如何,以及如何加强患者对IGT危害的重视,作为临床医生应该怎样向患者介绍早期预防及其远期获益?
严孙杰教授:总体来讲,这些患者对于IGT的认识普遍都是很缺乏的,但是这几年随着泛教的推广,以及我们国内开展的一些相关的糖尿病早期的调查,都在推动这件事情的进展。如何加强对IGT危害重视的问题,首先很多研究都表明,IGT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要远远高于没有IGT的患者,这些研究都已经清楚的表明了IGT的危害。要加强患者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重视,我认为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作为临床医生本身就不重视,那患者就无法从医生的身上获得相关的知识,医生也不会推荐患者去做相关的检查。作为临床医生,我在平时的临床过程当中,在我的门诊当中,我对所有的那些有糖代谢异常的高危人群,全部都要去做OGTT试验,实际上这样在门诊当中就可以发现很多看似没有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在进行相关的检查时就检测到了,所以我们就达到预防糖代谢恶化并尽可能产生心血管益处这种效益的深远影响。
[下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