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NAVIGATOR研究是目前第一个可同时评价IGT人群糖尿病进展情况和心血管转归的大型临床试验,那作为心血管病的专家,您认为这项研究对未来高血压治疗有什么样的临床指导意义?
廖玉华教授:NAVIGATORA研究是针对高血压和IGT患者的,IGT是我们临床三规不容易发现的一种情况,如果NAVIGATOR公布出来后,我相信对于未来高血压的治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1、要求我们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效控制血压,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更需要关注高血压患者合并的多重危险因素,包括我们说过的隐匿危险因素。RASS系统阻断剂可能除了降压以外,对于多重危险因素的防控,对于IGT的预防都有重要意义,我相信这项研究的最终结果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给我们带来的指导不仅仅是降压,还包括更多的获益。
《国际循环》:目前各国的指南均强调了高血压的治疗中要关注总体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的损害,但从赵东教授的CONSIEDR研究我们看到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蛋白尿异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被忽略,统称为隐匿危险因素。您是如何看待指南要求与临床实践的巨大差距呢,?我们如何能够缩短这种差距?
廖玉华教授:CONSIDER研究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门诊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这个数据提示我们,有些隐匿的危险因素如IGT,微量白蛋白尿等,是我们三规的体检和门诊检查容易忽略的问题,通过CONSIDER研究我们发现IGT的发病率,对于我们及早认识三高的危险价值是很有价值的。这个研究让我们看到,只有将危险因素在尽早时间内有效防治,这样才能使在整个心血管事件链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前。高血压发生后,绝大多数患者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主要是代谢异常的存在。代谢异常是非常缓慢的延续的过程,需要10-20年的漫长过程,逐渐导致血管损害,由血管疾病最终引起心脑肾的相关事件。所以隐匿的危险因素或早期靶器官损害或亚临床靶器官损害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握住了危险因素和早期的靶器官损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有效的,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最终实现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和靶器官的保护,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的目的。
《国际循环》: 相关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发以及多项里程碑式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了心血管病事件链这一概念,心血管事件链起始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代谢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通过促进氧化应激,引起内皮功能失调,从而引发一系列事件,最终造成靶器官的病理变化。“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及心血管事件链”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问题是,在疾病管理上如何落实?
廖玉华教授:心血管事件链为我们勾画了从危险因素到心血管疾病的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和临床表现的全过程,最终进入衰竭和死亡。由于这个事件链的勾画,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临床实践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从心力衰竭的干预能够降低死亡,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早期干预也能够减少死亡,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血脂治疗也能减少死亡,但是我们关注更少的是从低危的危险因素来进行预防。心血管事件链构筑了心血管疾病的全过程,但是心血管事件链的早期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也形成了一个心血管事件链,这个事件链是从内皮损伤开始,血压、血糖、血脂、吸烟都会引起内皮损伤,之后引发血管其他的病变,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启动心脑肾相关事件。心血管事件链我们有了很好的认识,促使我们在今后的防治过程中,从过去疾病的治疗,转移到危险因素的防治,实现更早期的预防,使心血管事件链延缓,使死亡率降低。
[下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