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异体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治疗心肌梗死(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背景:骨髓源hMSCs可以改善MI预后,有制备简易、免疫豁免可异体使用、能向受损组织归巢并得到临床前研究广泛支持等优势。
方法:再灌注治疗的MI患者经静脉注射异体hMSCs(Prochymal, Osiris Therapeutics, Inc., Baltimore, Maryland),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及系列剂量(0.5,1.6及5百万个细胞/千克体重)的安全性试验(n=53)。初始终点是6个月内的治疗相关急性不良事件。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测定射血分数及左室容积,作为初浅探讨有效性的终点。
结果:hMSC治疗组(5.3%患者)及安慰剂治疗组(7.0%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肾、肝及血液学实验室指标无差异。在hMSC治疗组,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P=0.025),肺功能检测提示第1秒用力呼气量(P=0.003)得到改善。所有患者的总体症状评分(P=0.027)及重要亚组前壁MI患者的射血分数,hMSC组均好于安慰剂组。心脏磁共振成像子研究表明,是hMSC而非安慰剂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并逆转重构。
结论:急性MI患者静脉注射异体hMSC是安全的。该试验为异体骨髓源干细胞治疗MI患者提供极其重要的安全性数据及有限的有效性数据。
点评:从基础研究证实干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到其真正应用于临床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Hare等探讨静脉注射异体成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Ⅰ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第一次尝试使用“现成的”异体细胞经静脉途径移植的新策略(以往研究采用自体细胞体外培养经冠脉注射),使干细胞作为一种可供静脉注射的“急救药品”应用于心肌梗死早期修复受损心肌成为可能。然而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该试验并未设计验证干细胞治疗有效性,只是显示超声测定射血分数在3个月时得到改善,6个月时未见改善,而12个月时磁共振测定心功能却得到改善,尚不知这种差异是干细胞疗效的时间依赖性还是检测方法精确度不同所致。二是由于是Ⅰ期临床试验,病例数有限,这种初步结论有待更大规模Ⅱ期临床试验验证。三是临床试验没能对干细胞进行标记示踪,干细胞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情况、命运如何及作用机制等无从得知。诸如,干细胞是否向受损心肌归巢,能否存活并发生“环境依赖性分化”,除分化外另一机制即旁分泌机制是否发挥更关键作用,移植过程中受损微环境(生存土壤)的改良与干细胞种类(种子细胞)的选择哪个更重要,体内“种子细胞”存活及分化的检测期待干细胞标记及示踪技术的成熟使其最终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这些需要从临床研究回归到大量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
(方 军 陈良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 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