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对于提到IGT或MAU这样的心内科筛查率较低的隐匿危险因素,在您看来出现隐匿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提升医生和患者对于高血压隐匿因素的干预认识?
马长生教授:比如IGT糖耐量异常或MAU微量蛋白尿这些传统认为的隐匿性因素,因为这些没有经过化验是不知道的。而不像糖尿病,一经化验血糖高的话,就知道是糖尿病了。或者患者本身肾脏功能不全,任何时候化验都显示肾脏功能不好。而对于这些隐匿性的因素,如果不做专门性的试验,比如如果不专门做糖耐量试验或微量蛋白尿的定量分析,那么就不知道其存在。对于这些隐匿性的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医生对隐匿性危险因素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那么要检测出这些隐匿性因素,就需要宣传普及、教育医生。当然更多的将来要教育公众,让大家有这样的概念,知道这些因素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后的体检中能做这些检查,至少是在医生看到患者的时候让其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把这些隐匿性的危险因素发现出来,然后才能解决问题。
《国际循环》:目前临床有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提高筛查率?
马长生教授:其实在临床中,只要医生开了针对性的化验单,一经化验结果就出来了,而不做这些化验则不知道。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专门做一个糖耐量试验和微量蛋白尿的检测,这两个是额外需要专门开化验单的。这样就必须要有系统的教育培训项目,让广泛的心内科医生和社区医生了解,提高医生对其的重视,提高其检测率。具体来说,医生只要开相关针对性的化验单就可以了。
《国际循环》:中国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样的探索和研究?
马长生教授:中国像诺华和Navigator一样,导航试验做了很多试验,希望国内做系统的教育医生,重视蛋白尿,重视糖耐量异常等等试验,这是诺华公司自己做的很多项试验。更多的是很多厂家,学术团体,包括很多的宣传指南都在开始做社区医生的培训,将来这个东西会比较简单。但目前大家都比较重视降血压、降胆固醇等,这些指标的达标率还不是很满意,其重视度排的还不是很靠前。下一步可能将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逐步推进这些工作。
《国际循环》:您认为提高高血压隐匿危险因素的诊治率和筛查率短期和长期的效果分别是什么呢?
马长生教授:提高高血压隐匿危险因素的诊治率和筛查率不管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其直接意义是我们能够发现这些隐匿性危险因素,发现合并这些隐匿危险因素的患者,那么对他们的医疗就会有所帮助。因为有这些隐匿因素,相应来说我们的控制,比如说血压达标、血脂达标、综合防治的标准就明显提高了。这项工作的推进对于所有受到检查、筛查的患者都会受益。其长远的目标也是如此,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近期来说受益的患者数量是有限的,但最重要的是强调这个概念,让医生们对这些隐匿危险因素都重视起来。反过来讲,医生对目前最常见的典型的危险因素自然也会更加重视。所以近期我们推这个项目让大家注意这些隐匿的危险因素,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其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医生将来包括公众,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管理人员对于预防会更加重视。
《国际循环》:对高血压防治工作,目前国际上有从多种危险因素的分别管理到全面综合干预的转化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一转化对于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影响?
马长生教授:综合防控的概念,实际上大家近些年在行动上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是把这个概念或理论系统的做一个介绍,让大家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方向。它的意义在于,对于一个高血压病人会合并很多种危险因素,单纯的强调控制高血压,那么有肥胖、有吸烟、有血脂异常、有基因遗传等等。而同时分别干预不同的危险因素,成本效益比也不是很理想。对于患者这样一个完整的机体,其所有的危险因素,甚至包括他没有危险因素,其未来的健康习惯、预防知识和概念等等。所以高血压病的综合干预是综合防治,是防和治两个概念,现在更多的是治疗,二级预防,是患者已经有了高血压怎么办。将来是没有高血压怎么办,就是真正的一级预防,即面向所有的人群、公众。所以目前阶段推广综合防治的概念主要强调临床医生和患者,让他们有一个综合防治的概念,最大限度的来改善患者的治疗结果,改善预后,就是减少将来的不良事件,如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等等。这是近期目标,更长远的目标是将战线前移,就是真正的一线预防。这个概念远远不是我们过去所说的控制某一种、某一个危险因素。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的变化。
[下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