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是目前第一个可同时评价IGT人群糖尿病进展情况和心血管转归的大型临床试验,那作为心血管病的专家,您认为这项研究对未来高血压治疗有什么样的临床指导意义?
王文教授:NEIVIGATER研究是一个评价IGT病人经过干预以后,能否预防糖尿病发生和能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大型随即对照临床试验,目前处于统计当中,估计在2010年3月能够出来结果。在结果出来之前,不好评价,但预测的结果是可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也有可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也有可能是个中性的结果。各种可能都有,刚才已经预测过了。但不管结果如何,它都是早期干预的临床试验,给我们的理念是:对于IGT患者没有成为糖尿病患者之前,对伴有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干预,这是很好的,没有发生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预防为主的方针是很好的。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何指导意义,还要等结果出来才能知道。当然一旦患有高血压一定要积极控制血压及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的临床疾病,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对于没有高血压或者高血压前期或正常高脂的人群,血压收缩压130-139,舒张压85-89,对于这样的人群目前没有高血压,但以后很可能发生高血压,对于这样的人群也进行干预的临床试验,例如刘力生教授领导CHINO试验就这样早期干预,预防高血压治疗的试验。当然结果还有待于以后2年的结果如何,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理念还是好的理念。
《国际循环》:中国高血压指南即将更新,您觉得如何将新指南在临床中更好的应用?而early所倡导的发现和干预隐匿危险因素的理念是否应该有所体现?
王文教授:我们现在正在刘力生教授的领导下修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预计2010年6或7月份发表,最迟是年底发布。在此之前2009年我们还制定了基层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就是在全国推广这个基层版指南,主要是推广到基层去,现在正在做,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是燎原计划,燎原计划争取在3年内将基层版指南宣传到基层去,包括城里的社区,农村的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使多数医生能够得到培训,提高高血压防治的知识和技术。指南的制定很重要,但是指南的宣传,贯彻和落实更重要。所以指南还是要推广到基层去。EARLY研究所倡导的发现和干预隐匿性危险因素的理念是非常好的,因为有些危险因素是比较明确的,但有的只有通过检查才能发现危险因素,所以称之为隐匿性危险因素。早期的发现对于预防疾病尤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肯定是有意义的,但是现在也要量力而行。现在对于2亿高血压患者来说,如何控制住血压是最重要的。当然同时我们要干预这些已经发现的危险因素,在大医院里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工作,发现隐匿的危险因素,这样将预防战略前移,能够更好的防治高血压。
《国际循环》:对于高血压防治工作,目前国际上有从对多种危险因素的分别管理到全面综合干预转化的趋势,您如何看待这一转化对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影响?
王文教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1999年在刘力生教授的指导下就制定了。这个指南我们倡导的就是全面干预危险因素,根据病人的血压情况,危险因素,靶器官的损害,临床疾病等进行危险分层。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现在基层版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将高位和很高危进行了合并,分为高危。危险分层以后,根据病人的心血管危险度的高低进行分级管理,我们基层版的高血压指南已经很明确,对于低危病人进行一级管理,对中危病人进行二级管理,对于高危病人进行三级管理。所谓的一级管理,血压控制的比较好的,可以3个月随访一次,对于血压没有达标的,应该增加随访次数,对于高危患者,三级管理中每月最少随访一次,加强对于这些患者的干预。当然包括血压的危险因素的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这个理念在2010年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会体现出来,根据病人总的心血管危险程度决定高血压的治疗措施,而不是单纯根据血压水平,根据总体危险,这个高血压指南从1999版,2000版和2010年版都是一样的,保持同样的理念。
[下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