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作为高血压人群防治的专家,请您谈谈社区医生在我国高血压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怎样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姚崇华教授:社区医生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直接和患者接触,所以患者非常信任他们。除顽固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高血压外,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应该在社区治疗、随访、管理。现在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仅靠三级医院的医生的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社区医生对患者进行管理和教育。
由于全科医生的教育起步比较晚,现在很多群众对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不太信任,但是现在国家对全科医生的培训非常重视,各个城市都在加强这方面教育。除此之外,全科医生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考核制度等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另外,医学是个实践学科,不能光靠讲课,要定期到三级医院去学习,反复提高临床水平。而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之间也应该建立联系(如通过网络),遇到实际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专科医生也可以定期到社区里去讲课,这样才能迅速提高诊疗水平。
《国际循环》:请您介绍一些国外慢性病防治的模式和经验,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姚崇华教授:有一点毋庸置疑的就是国外有些慢性病(新加坡的高血压,日本的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了,他们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其中主要是在一级预防上,包括政策和环境的支持。最近我们国家对这方面也非常重视了,但还远远不够。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应该少量食盐,可是低盐食品却买不到或者很少,不能引导群众的健康饮食习惯。而国外在税收政策的鼓励下,低盐食品很便宜。所以,引导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要靠教育,还需要政策和环境的支持。在二级预防方面,美国人群的疾病控制率达到36%,而我国只有6%,我们国家疾病治疗方面任重而道远。最近几年政府将治疗率的提高与医疗体制改革相结合,在医疗保险方面加大投入,从而提高了治疗率,这方面我们要继续努力。
《国际循环》:您最近有没有参与一些新的研究,能分享一下吗?
姚崇华教授:最近参与了刘力生教授的国际场所高血压课题。我个人觉得这个课题很有意义,因为社区主要是面对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而白领人群中年轻高血压患者增长速度很快了,这与压力、饮食、健康教育都有关系。可以在工作场所放置一些血压计,在上班过程中感觉不适可以自己进行。这样就不仅覆盖了社区的老年人群,也注意到了中青年人群。
另外,我还参与了卫生部心血管研究中心的一个课题,是疾病管理方面的。慢病管理属于疾病管理的一部分,慢病管理要以系统为基础,有运行机制,包括医疗保险,各个部门,如大医院、卫生站、CDC等齐心合力才能做好。而且政府在这其中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国家恰好符合了这一特点。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城市做培训,把理念和做法传播出去。
[下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