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是当前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200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亿,占总人口数的7.7%,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我国已真正成为老龄化国家。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200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9.1%。然而,我国居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患者的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却仅分别为30.2%、24.7%和6.1%。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受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则是需要重点防治的高危人群。
我国2005年高血压指南指出应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降至150 mm Hg以下,如能够耐受,则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进一步降低血压。在药物选择方面,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不仅有利于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重要的是能够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到预防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目的。常用的5类降压药物,如利尿药、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其中,老年患者使用CCB降压疗效好,副作用较少。国内外多个高血压诊疗指南均将CCB作为老年患者首选用药之一。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为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大、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常与多种疾病共存,并发症多等,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或血压难以控制的冠心病患者均可使用钙拮抗剂,合并心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ACEI、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治疗不能使血压达标时,也可加用血管选择性高、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的二氢吡啶类CCB。长效CCB对代谢无不良影响,也适用于糖尿病患者。高亲脂性CCB具有持久、平稳降压、高血管选择性、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和有效的靶器官保护等优点,在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具有更高的价值,无疑成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基本药物之一,在降压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独特的药理作用机制是临床获益的基础
长效二氢吡啶类CCB包括第二代(缓释剂型、控释剂型)和第三代真正分子长效的CCB。第二代CCB,其分子仍为短效作用,在细胞膜上的作用时间较短,通过制剂工艺改进,使其在胃肠道吸收时间延长而获得较长的血浆有效药物浓度时间。第三代CCB是真正分子长效CCB,包括氨氯地平、拉西地平等,是由于药物分子本身特有的药代学特征,一次口服后能够保持超过24的有效血压降低,在临床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到医生及患者的证实和肯定。
与氨氯地平相比,拉西地平为高亲脂性CCB,具有独特的细胞膜高亲和力机制。拉西地平分子的芳香环正位是一个大的叔丁基,这个巨大的亲脂基团使拉西地平获得高膜分配系数,与细胞膜亲和力显著增高。由此,拉西地平血浆半衰期较短,经过几个小时,拉西地平虽然从血中逐步消除,血浆中的分子不断透入细胞膜的脂质间隙,定位于细胞膜脂质双层中深处,牢固结合,在细胞膜脂质双层中形成“贮存库”,同时缓慢释放,通过细胞膜到达钙通道结合位点并与之结合,故其能长时间持续维持药效,平稳降压,较少发生反射性心动过速。同时避免小动脉迅速“爆发式”扩张,缓和地扩张小动脉,毛细血管网的静水压增高较慢,水份渗入组织间隙形成肢体末端水肿更少。踝部水肿发生率更低,耐受性更好。而相反的在细胞膜中“快进快出”的钙拮抗剂就会出现“爆发式的”动脉扩张,可能产生血压波动幅度较大的情形,可能加重对靶器官的损害,同时水肿、潮红、头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有所增高。
[下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