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对于心力衰竭没有预防作用,仅可能对糖尿病有一定预防作用。
根据一项前瞻性人群研究(Rotterdam研究)结果显示,进食鱼不能预防心力衰竭。该研究自1990年开始,分析了居住在鹿特丹郊区的所有55岁以上的人群资料,结果显示,在进食鱼和不进食鱼的人群之间心力衰竭的发生没有差异。
该研究发布于《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杂志。
该研究的调查人Marianne Geleinjse博士(荷兰Wageningen大学)说,“科学家和卫生当局机构会尽力劝说人们进食鱼类,哪怕是很少的数量也可以预防致命性心肌梗死。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吃鱼可以预防心力衰竭。曾有一项研究认为吃鱼可以取得预防心力衰竭的作用,但是我们再老年荷兰人群中做的研究却没有得到相同的结果。”
心力衰竭是当今社会紧急住院的主要原因。在欧洲有3000万人患有心力衰竭,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因为更多的患者逐渐被确诊,更多的人逐渐步入易患心力衰竭的老年,更多的患者发生容易导致心力衰竭的心肌梗死。一项研究结果显示,65~74岁人群中,每35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力衰竭,85岁以上人群中,每7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力衰竭。
Rotterdam研究的背景资料显示,年龄同心力衰竭发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40岁人群(包括男性和女性)中每4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力衰竭。患心力衰竭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预后较差。该研究结果显示,1、2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9%、79%和59%,矫正年龄因素后的死亡率仍然是无心力衰竭患者的2倍,而猝死更是有5倍之高。
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更多的是关注于保守药物治疗和预防,因此,Rotterdam研究旨在评价来源于鱼类的能够预防心肌梗死的长链n-3不饱和脂肪酸(PUFAs)是否同样能够预防心力衰竭。
该研究纳入了能够获得其饮食资料的无心力衰竭的5299例(41%为男性,平均年龄67.5岁)受试者,随访11.4年,669例发生心力衰竭。评估所有入选人群基线饮食习惯,包括进食鱼类的频率、数量、种类以及方式(烹煮后食用、三明治、正餐之间加餐)。
研究结果显示,鱼类的摄入量同心力衰竭的发生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将鱼的摄入量分为5个水平,相应反应出两种长链n-3 PUFAs(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摄入量,由此计算出其相关性。上述两种长链n-3 PUFAs通过抗炎机制、抗心律失常作用和(或)降低血甘油三酯、降压及降心率作用而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最高EPA+DHA摄入组与最低EPA+DHA摄入组相比较,在矫正生活方式和饮食因素后心力衰竭的相对危险度(RR)为0.89(95% CI:0.69~0.14),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
结果根据每日摄入鱼的重量得出,但是如果每日摄入量超过20克则不会增加对心力衰竭的保护作用。不吃鱼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1/1000)、中等摄入量组(平均9 g/d,12.3/1000)和较高摄入量组(9.9/1000)的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相似。较高摄入组与不吃鱼组相比,其RR为0.96(95% CI:0.78~0.18)。
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在根据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BMI)而划分的不同亚组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同样都没有令人满意的统计学差异。在糖尿病人群亚组中,EPA+DHA摄入量同心力衰竭的发生呈负相关(最高摄入量组 vs. 不吃鱼组,RR:0.58,95% CI:0.32~0.06),处于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边界值。高EPA+DHA摄入量对于女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R 0.75,95% CI:0.54~0.04),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在男性中没有表现出类似的保护作用。
Geleinjse博士在相关公众健康问题的评论中写道,“很多健康专家建议公众每周进食2次鱼,最好是含脂类较多的鱼,例如鲑鱼、鲭鱼和鲱鱼等,这种做法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荷兰人对于鱼类的摄入量很低,低于平均1 g/周,为了取得更好的心力衰竭的预防作用而进行此类的建议。但是根据我们研究的结果,我们可能会对此建议进行一定的修改,因为研究结果显示,在我们所研究的人群中,进食鱼类并不能对心力衰竭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但这一结果并不是否定了鱼类的营养价值,鱼肉中,除了n-3脂肪酸外,还富含维生素D和微量元素硒。鱼仍然是较红肉更健康的蛋白质源。”
该研究仅仅是研究了PUFAs与心力衰竭风险之间的关系。而另外一项在中年人群中进行12年随访的研究结果显示,金枪鱼及其他烤鱼(不包括炸鱼)的摄入量同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相关。
Eur J Heart Fail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