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源自右室尖部的心脏刺激与左室功能变差有关,尤其是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已经受损的患者中。来自其它部位的刺激,特别是室间隔,似乎不会产生同样的负性肌力作用,但是在此处的心内膜直流电电击对于中止室颤(VF)的效力尚未在随机试验中得到证明。
研究目的:
EFFORT研究旨在验证单线圈右室流出道(RVOT)导联并不差于单线圈右室尖部(RVA)导联,复合主要终点为14 J电击对于终止被诱导的室颤无效,0.5毫秒时起搏阈值>1 V,X线透视时间>5分钟和移出率。
方法:
自2007年12月,130例患者(104例男性,26例女性,平均年龄67±11岁,范围28~82岁)在我们的部门接受了ICD植入术。65例患者患有缺血性心肌病,56例患者为非缺血性心肌病,9例患者为遗传因素所致的心律失常(5例Brugada综合征,1例长QT综合征,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70例患者用RV尖部导联植入(A组,56例男性,平均年龄68±9岁),60例用室间隔RVOT导联(B组,48例男性,平均年龄66±1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心肌病、LVEF(31%±11% vs. 34%±12%)和植入的ICD类型(单/双腔或双室)方面均相似。
结果:
A组中有24例患者(34%)获得复合主要终点,B组中有19例患者(32%)(P=NS)。具体情况为:A组中,12例患者14 J电击对于转复室颤无效,1名患者起搏阈值>1 V,10例患者植入术需要的X线透视时间>5 min,1名患者有导联移出;B组中,13例患者14 J电击对于转复室颤无效,1名患者起搏阈值>1 V,4例患者植入术需要的X线透视时间>5 min,1例患者出院前有导联移出。 R波振幅在A组显著增高(15±6 mV vs. 11±6 mV,P<0.001);起搏阈值A组较低(0.5±0.2 V vs. 0.7±0.2 V,P<0.001),而A组中X线透视时间较长(3.8±2.8 min vs. 2.7±2.6 min,P<0.05)。
结论:
综上所述,这些初步数据显示,RVOT ICD导联与RVA导联一样安全有效,因此可以安全使用,目标是在心脏起搏过程中不会导致射血分数进一步下降。为了证明RVOT位点的非劣效性,EFFORT研究将纳入360例患者(两组各180例)。